在南洋的时候,李元是真的拿贾璉当老师,凡事都真心实意的请教,登基之后,四周都是吹捧之声,听久了不免忘乎所以。
忠言逆耳,谁都喜欢好听的。只不过,有人说话好听是为了利益,有人说话不好听,那是在演。
不是哪个臣子,都能做到表里如一的。
对待臣子,还是要看他做什么,不要看他说什么。论跡不论心吧。
贾璉出来,发现內阁四老聚在一起,不免有点想笑。面子上还是很严肃的见礼。
“京中丑闻频发,陛下面子上不好看,诸位还是收著一点。”林如海提前预防一下,免得等下开会大家收不住嘴。
会议室內诸公落座,没一会胡敏进来:“圣人驾到。”
林如海起身离座,眾人隨后:“恭迎陛下。”
“诸卿平身,落座吧。”李元心態调整的很好了,事情发生了,处理就是了。
眾人落座后,李元咳嗽一声,秉承一贯的乾脆利落的风格:“朕离京避暑,刚到热河行宫,京中连发丑闻。此事並非偶然,实乃长期以来,京城权贵失於自律,官员疏於政务所致。朕向天下派出巡视组,唯独漏了京城,诸卿可有教朕之处?”
一番话算是把內阁诸位给挤兑的不轻,三件丑闻,一个是外戚跋扈,朕严厉处置了,一个是官员失德,皇帝严厉处置,被內阁驳回。第三个丑闻,涉及面比较广,京城大户的后宅,牵扯出来的不仅仅是边新闻,还有土地投献逃税案,土地兼併案。土地兼併,仅仅是外戚、宗室所为么?京城是能看见的,京城之外呢?又是谁在做同样的事情呢?
皇帝有没有责任放一边,內阁的责任呢?
眾阁臣沉默不言,贾璉是该说的提前都说了,毫无心理压力的装哑巴。其他人则是不知道该怎么说。
皇帝这摆明了是来问责的。內阁不能只知道护著文官,却不承担责任吧?
“当务之急,还是要整肃风纪,明正刑狱,而后昭告天下。”內阁明显是有预案的,李清站出来说话了。
实际上前面两个丑闻的案子,真不算什么。最麻烦的是第三个案子,好在太子李琬处理的不错,封锁消息,灭口和尚,避免了大规模流散。
第三个案子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否则无论是皇帝还是內阁,都是要丟脸的。
“整肃风纪,明正刑狱,可不要说一套做一套,对人对事两个標准。”贾璉不阴不阳的开口说一句,表达了对执行的不信任。
“贾璉,不要把个人情绪带到公事里。”林如海可不敢让贾璉展开了说,真要让他继续,註定要扩大化。
三大丑闻非要往前追溯,贾璉遇刺案呢?这才是最大的丑闻吧。当朝一品当街遇刺,查案的结果呢?刑部和大理寺介入后,至今没有查明。
可以说贾璉给內阁的其他大臣留足了面子,主要还是因为与方颂的私交好,才没有闹起来。
什么是相忍为国,贾璉的做法才是標准答案。
说到这个事情,皇帝做的还是不错的,在內阁候补人员的名单上,態度非常的明確,根据籍贯来排除人选,算是给贾璉一个交代了。
相比之下,內阁至今没有给一个令人满意的答覆。
贾璉没再说话,这是给林如海面子,毕竟老丈人。
不过两人的摩擦,还是让李元吃到了瓜。
胡敏悄悄进来,附耳说话,李元听了笑道:“让熊卿进来吧,也听听,熟悉一下御前会议的气氛。”
胡敏出去后,李元笑道:“熊方从两江到京城,得知朕与內阁在热河便赶了过来。朕的意思,以后內阁会议,候补大臣应列席旁听。”
言下之意,没有主动发言权,但是皇帝可以提问。
两位候补大臣列席,对於阁臣们肯定是有压力的,父皇此举,妙哉!
候补大臣列席会议,那是有先例的,林如海等人也无话可说。
“本以为韦智贤该先到一步,不料是熊立人先到一步。”方颂开口打趣,缓和一下此前略显凝重的气氛。
李元听了笑道:“沿海交通便利,熊卿先至不足为奇。”
主动加入閒聊,皇帝也在缓和气氛,此前確实有点严肃了。
“铁路是不器修的,为了海运,当初不器还拿茶杯砸孔相,歷歷在目啊。”林如海一番话说的,不禁唏嘘了起来。
贾璉下意识的看一眼茶杯,並未伸手,林如海不免抽了抽脸。
熊方进来,先参拜皇帝,再见过诸公,胡敏安排了座位后退下,会议继续。
贾璉乾脆抢先说话:“熊大人来的正好,李相建议整肃风纪,明正刑狱,朝廷要表明重视的態度,可以让方相为首,熊大人为副。回京后组成班组,调集干员,抓京城风纪风纪的同时,整顿刑狱,如此应该能有点效果。”
这话说的眾人脸上有点不好看了,熊方更是一脸懵逼,我怎么回事,刚到就接个差事,好歹给我休息休息吧?
不对,这是贾璉在给我机会,候补內阁大臣,正好立一下威信。
“刑部和大理寺办事不利,主官请辞吧。朕就不留他们了。”李元果断的做出决定,针对什么事情,大家心里有数。
“顺天知府不能是个怕事的人,调离吧。”林如海也开口了,总要找人背锅的。
官员在顺天知府的位子上没干好,后果是很严重的,不管什么背景,被处理以后,前途就算终结了,没有机会上进了。
“调离不妥,降职吧。吏部另选贤良接任,朕的意思不变。”李元可不打算放过顺天知府,不能担事,当初为何接下这个职务?
最后的意思不变,让林如海等人面色巨变。此前內阁候补的人选,李元就明確了一次態度,这次还来一次。
今后两江和山西的官员,还怎么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