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钟敲响,秦思齐已然穿戴整齐,踏清晨的薄雾,准时走进了翰林院的大门。
坐自己的值案前坐下,摊开那永远也修撰不完的《大丰实录》稿本,尚未沾墨,便已有相熟或仅是面善的同僚,看似不经意地踱步过来。
同僚编修凑近,脸上堆著笑压低声音问道:“秦编修早啊。听闻昨日张编修拉你出去吃酒了?可曾听到什么新鲜趣闻?”
秦思齐抬头,露出一个恰到好处的、略带疲惫的笑容:“王大人早。不过是同科小聚,閒谈几句,能有什么新鲜趣闻?”
”另一位李姓修撰也靠了过来,声音压得更低:“誒,思齐兄莫要瞒我等了。前日陛下召见…可是有什么特別的旨意?我等身在翰林,消息闭塞,还望思齐兄指点一二啊。”眼神热切,希望秦思齐口中会吐出什么升官发財的秘诀。
秦思齐心中瞭然,放下笔,故作沉吟,吊足了二人的胃口,才缓缓说道:“这个嘛…陛下垂询,確有其事。不过…”
故意欲言又止,看著两人急切的眼神,仿佛才下定了决心般,低声道:“陛下所虑者,深远矣。关乎…今年的一场普天同庆的大典。”
“大典?”王编修和李修撰对视一眼,都有些摸不著头脑。
秦思齐点点头:“正是。天宝三十年,陛下七十大寿!此乃国之重典,万民同欢。陛下心系此事,垂问礼仪规制,亦是常情。”
“哦——!”两人同时恍然,脸上闪过一丝原来如此的表情,隨即那热切探究的神色便淡去了不少。
皇帝大寿,这確实是大事,但也是眾所周知、板上钉钉的事情,礼部早已开始筹备,算不得什么独家秘闻。原本以为会听到关於漕运、关於边患、关於人事变动的劲爆消息,结果却是这个,不免有些失望。
“原来陛下是关心万寿节典,思齐兄身在翰林,熟知典章,陛下垂询,正在情理之中。”李修撰打了个哈哈,语气轻鬆了许多。
“是啊是啊,万寿节自然是头等大事。”王编修也附和道,又閒扯了几句,便各自散去,不再纠缠。
秦思齐看著他们离去的背影,暗暗鬆了口气。这招虚实结合,移接木果然奏效。拋出一个人尽皆知、但又足够重要、能解释皇帝为何单独召见他的话题,既满足了同僚的好奇心,又巧妙地掩盖了漕运与迁都的真正核心。
至於他们信了几分,或者背后是否会另有猜测,那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至少明面上,他给出了一个合情合理、且无法被驳斥的理由。
经此一遭,后续再来旁敲侧击的人,秦思齐都如法炮製,先是故作神秘,吊足胃口,然后在对方再三坚持下,无奈透露陛下心繫万寿庆典的消息。
结果无一例外,打听者都是先是一愣,隨即露出就这?的表情,客套两句便不再深究。毕竟,相比於可能影响朝局走向的军政大事,一个已知的庆典,哪怕规模再宏大,其信息价值也大打折扣。
於是,秦思齐难得地获得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光。严格遵守翰林院的作息,准时上值,准点下值,绝不拖延片刻。將那做二十九休一的打工仔,变回了那个埋首故纸堆、默默无闻的普通编修。
这日散值后,与几位同在翰林院供职的同僚一同往外走。夕阳的余暉给翰林院的青砖黛瓦镀上了一层金色,空气中瀰漫著初夏傍晚特有的慵懒气息。几人閒聊著近日的见闻,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六部近况上。
一位消息颇为灵通的刘姓侍讲说道:“你们发现没有,近来工部那边,灯火通明得格外晚些。我前日晚间从那边路过,都亥时了,好几个堂司的窗户还亮著灯,人影绰绰的,忙得不可开交。”
旁边一位钱姓检討接口道:“可不是嘛!我有个同乡在工部都水司当个小吏,昨日碰见,一脸菜色,抱怨说都快住在衙门里了。说是上面催得紧,要儘快拿出一个什么…关於修浚京杭大运河,尤其是山东会通河段的初步方略和预算,限期呈报。”
先前那王编修也在,闻言挑了挑眉,语气带著几分不以为意:“哦?又要修运河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嘛!这运河梗阻、漕运不畅的问题,哪年不提?哪年不议?工部哪年不喊忙?可结果呢?年年修修补补,银子了不少,漕粮该延误还是延误。要我说,这北平的保障,就是个无底洞,牵扯了朝廷多少精力財力!”
李修撰也嘆气道:“王兄所言极是。南粮北调,路途遥远,运河不畅,陆运耗费更是惊人。这几乎成了我朝的一块心病。
工部此番忙碌,恐怕最终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做做样子罢了。毕竟,彻底疏通运河,谈何容易?牵扯到的人力、物力、財力,恐怕是个天文数字。陛下虽有心,只怕……唉。”
眾人纷纷附和,言语间对工部的忙碌和运河工程的前景都持一种悲观和习以为常的態度。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帝国机器又一次例行公事般的无效运转,是另一个註定难以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秦思齐默默地听著,没有插话。
同僚们的悲观和麻木,反而让他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提出的方略,若能推行,將是何等石破天惊。这不仅仅是治理一条河道,更是试图撬动沿袭了百余年的漕运格局和思维定式。前路註定艰难,工部的初步忙碌,只是冰山一角,后续的爭论、博弈、乃至攻訐,恐怕会接踵而至。
风暴正在酝酿,而自己这个始作俑者,此刻更需要的是低调、观察和等待。
夕阳彻底沉入远方的地平线,暮色四合。秦思齐与同僚们在翰林院门口拱手作別,各自匯入京城下班的人流。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在暮色中更显庄严神秘的皇城,又看了看工部衙门的方向,心中默念:“山雨欲来风满楼…且看这盘棋,如何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