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我的时代1979! > 第177章 红绸出海?

第177章 红绸出海?

第177章 红绸出海?

马场公彦此次来魔都也是个巧合。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两国文化交流频繁。

岩波书店作为日本学术出版的代表,积极响应政府“文化立国”政策,推动中日书籍互译。

他这次来其实是为了岩波书店与中国商务印书馆合作,翻译出版一部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岩波书店一向以“低处高思”(生活向下,思想向上)为理念,更倾向于出版具有学术深度的作品。

本来中国当代小说作品不在其考虑范畴。

但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元在与其交流时,无意间提了一嘴:“当前中国最火的小说是一位年轻作家的《撕不碎的红绸》,具有史诗感和现代性,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陈元认为自己的评价非常客观。

虽然确实是不知道国外能对《红绸》有什么评价~

但是至少国内是赞誉一片,一会和《狂人日记》比,一会和《静静地顿河》比,一会又和《永别了,武器》比。

国内这阶段还这没人有这个待遇。

马场公彦没当回事。

他是个中国通,长期关注东亚学术交流,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况他一直通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以及大使馆的人脉去了解。

总之,他不信,有人能写出比日本战后文学更有水平的作品。

为什么不是现在呢?

他觉得这一时期“内向的一代”的作家以及新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作家也很垃圾!

算了,给陈君一个面子。

午后。

冬日的阳光透过复旦仙舟馆办公室的玻璃窗。

许成军刚结束与王水照关于谱系图研究的一段讨论,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了起来。

这电话也是来之不易,说来话长~

来电的是魔都外事部门的一位同志,语气带着几分正式与欣喜:“成军同志,有个好消息。日本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目前在首都访问,通过文化参赞表达了希望与您会面,商讨《撕不碎的红绸》日文版出版事宜。你看……时间上是否方便安排?”

许成军握着听筒。

岩波书店,日本学术出版的殿堂。

藤井省三此前确实提过这个名字,但这么快?

还是总编辑亲自出面?

有鬼吧?

不是他多疑,你这

他语气平静,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讶异:“岩波书店?马场公彦?我听说过,有具体时间么?”

“马场先生非常重视这次会面,他表示可以尽快调整行程南下,成军同志,现在是中日交流的蜜月期,我们诚挚的希望您能出席本次会面,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学走出国门。”

是的,这一时期,我们逐渐开始与国外开始交流。

从上到下,从政府到百姓,都迫切的希望有中国的符号走出国门。

其实,中国人能力很强,有天赋,也勤劳。

但有时候缺乏自信。

你总会发现,当我们在一个领域,只要有人突破了关隘,那么这个领域将被中国人统治。

稀土如此,造船如此

国足不在此列。

“既然如此,我这边自然欢迎。具体时间,还请外事部门的同志帮忙协调安排。”

许成军回答得从容,既未显得急切,也充分表达了尊重。

能帮就帮。

外汇帮国家赚一手咯~

这一段时间许成军并没有把这件事当作一回事,依然是该干什么干什么。

但是身边的氛围却随着这个消息的传递逐渐变了味。

校领导开始莫名地关心,李校长甚至是亲自找到许成军,在堆满文件的办公室里,给他泡了杯黄山毛峰,语气温和却难掩郑重:“成军同学,日本岩波书店这件事,意义重大啊!

这不只是你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复旦文科恢复元气、走向世界的一个信号。学校方面,一定全力支持,外事处会全力配合。你有什么需要,随时提出来。”

许成军:“.”

好家伙!

上压力了?

不仅是领导层,复旦校园内,也不知道哪来的小道消息,开始像初春的柳絮一样悄然传播。

“听说了吗?许成军的《红绸》要被日本最大的出版社翻译出版了!”

“岩波书店!那可是日本的‘商务印书馆’,出过《鲁迅全集》的!”

“真的假的?咱们的书也能卖出去了?”

消息先是在中文系、外文系这些小圈子里发酵,随即迅速蔓延至整个校园。

一时间,无论是在课堂间隙,还是在食堂排队打饭时,抑或是傍晚图书馆闭馆后,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话题总绕不开这件事。

最初的震惊和怀疑过后,是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感在悄悄涌动。

对很多人来说。

这是一场文化的破冰之旅。

过去几十年,国门紧闭,人们习惯了“拿来主义”,如饥似渴地阅读着翻译进来的苏俄文学、欧美名著,潜意识里总觉得外面的月亮更圆。

如今,突然听说身边同学的作品要被那个出版了大量汉学典籍、素以高标准著称的岩波书店相中,那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哪怕是小霓虹的。

当然,这同学也显得有点不普通就是了~

那么多西方文学走入国门,我们的文学也能走出去了?

很多人有种不真实感,将信将疑,但更多的是一种扬眉吐气的期待。

公告栏上,有人用红纸黑字贴出了《红绸》里的金句,旁边用粉笔写着:“见证历史,中国文学出海!”

浪潮文学社的办公室门槛几乎被踏破,前来打听消息、想提前预定可能出版的日文版的同学络绎不绝,让代理副社长许得民和林一民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光彩。

“诶诶诶!还没确定呢!别乱传啊~”

“诶呀,没有的事,社长不让说!”

连苏曼舒在经济系资料室查数据时,都有相熟的同学凑过来,小声问:“曼舒,你家许成军是不是要成国际名人了?”

这种氛围,在元旦过后不久,随着一位特殊访客的到来,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来的是《文汇报》文艺部的资深记者,韩众,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文汇报》此时在知识界、文艺界影响力巨大,以其相对开阔的视野和对文化动态的敏锐捕捉而著称。

在沈老给《文汇报》下了指示后。

对待许成军的态度,骤然转变。

让许成军想报复的地方都没有~

韩记者显然做了充分功课,他没有直接去打扰许成军,而是先找到了中文系的教授了解情况,又与学生会的干部、浪潮文学社的成员聊了聊,最后才通过学校宣传部的安排,在仙舟楼那间熟悉的办公室,对许成军进行了一次正式采访。

章培横:你这记者也挺能做面子功夫,这小子在复旦中文系什么地位?

这帮人能说他坏话怎么的?

几天后,在魔都一家涉外宾馆的会客室里,许成军见到了马场公彦。

这位总编辑年约五十,戴着金丝眼镜,穿着合体的西装,举止间透着日本学者特有的严谨与客气。

但眼神中审视的光芒却难以完全掩盖。

“许成军先生,久仰大名!”

马场公彦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主动上前握手,力道适中,“拜读《清明》上的《红绸》,实在是震撼。尤其是下半部,将战争的创伤与个体命运的纠葛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叙事技法更是融汇东西,令人惊叹。岩波书店一向致力于将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思想文化引入日本,我们认为,《红绸》正是日本读者需要了解的,当代中国的‘新声音’。”

许成军微微一笑,请他落座:“马场先生过誉了。《红绸》不过是我的一次尝试,能得岩波书店青睐,也是我的荣幸。不知贵社对出版有何具体设想?”

马场公彦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初步计划书,条理清晰地介绍起来,从版税比例、首印数量到宣传推广,都显露出大出版社的规范与诚意。

至少对这个年代的国人很有诚意。

挣外汇!

这年代外汇什么概念?

然而,在交谈中,他偶尔流露出的,仍是那种基于日本文学领先地位的、隐晦的审视,仿佛出版《红绸》更多是出于一种“发现”和“引介”的视角。

会谈气氛友好,但许成军能感觉到,对方虽然认可作品价值.

但仍将他视为一个“有潜力的中国青年作家”的“优秀作品”,而非足以撼动某种格局的杰作。

甚至更多意义上,只是一次友好商榷。

交谈一下午,双方都是大圈子。

迟迟没进入到关键问题的磋商中。

马场的态度也更像完成一次规定动作。

而让马场诧异的是。

许成军竟然也是。

此时,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外事部门的陪同人员接起后,仔细核对,将听筒递给许成军:“成军同志,找您的,是从日本东京打来的国际长途,对方自称是丸山昇教授。”

外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是一位处长,暗中用手拍了下许成军的手掌。

许成军心领神会,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对马场公彦做了个抱歉的手势,接过了电话。

“莫西莫西?是许成军君吗?我是丸山昇!”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极道武仙:从下海採珠开始 每日一卦,从坊市散修到长生仙尊 大胤武圣 从血脉玄鉴苟成万古仙族 重生游戏黄金时代:我成世嘉太子 吞噬星空,肝成宇宙最强 摄政妖妃的赤胆忠臣 苟在修仙界吞噬成圣 火影:人在木叶,我叫漩涡面麻 木叶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