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那头传来一个温和却略带急切的老者声音,用的是日语,旁边似乎有翻译在同步传译。
“丸山教授,您好,我是许成军。”
许成军用日语回应,虽然不算流利,但足以沟通。
“许君!冒昧打扰!我听说岩波书店的马场君正在与你商谈《红绸》的出版?”丸山昇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
“是的,马场总编辑此刻就在我旁边。”
“太好了!许君,我必须告诉你,我的学生藤井省三,就是那个被你《红绸》迷得神魂颠倒的小子,他这几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已经完成了《红绸》大部分章节的翻译初稿!我审阅过一部分,虽然还有些青涩,但抓住了你文字中的‘魂’!我刚刚打电话到岩波书店编辑部,才知道马场君已经到了中国。许君,藤井的译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请你务必向马场君推荐,可以考虑以藤井的译稿为基础进行修改完善出版!这本小说,完全有资格进入‘岩波文库’!”
丸山昇的话语如同连珠炮,透过听筒,连一旁的马场公彦都隐约听到了几个关键词——“藤井省三”、“译稿”、“岩波文库”。
他脸上的从容瞬间被震惊取代,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丸山晟在业界的地位比他高。
按照日本人的习惯,这是前辈。
一级压一级。
许成军放下电话,看向马场公彦,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马场先生,是东京大学的丸山昇教授。他告诉我他的学生藤井省三,一位研究中国文学的年轻学者,在《红绸》连载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部分初稿。丸山教授认为译稿质量可堪打磨,并强烈建议《红绸》入选‘岩波文库’。”
“丸山老师?藤井省三?”
马场公彦愣住了。
他扶了扶眼镜,脸上难以置信,“许桑,您的意思是……在我们就正式出版进行会谈之前,您的作品在日本学界内部,已经引发了如此程度的关注,甚至已经有了完整的翻译尝试?而且……是丸山老师亲自推荐?”
“意外罢了,并非我的初心。”
别管许成军怎么说。
马场公彦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原本以为自己是“发现者”,是带着日本出版界的权威眼光来审视和挑选作品。
却万万没想到,对方早已在日本最顶尖的汉学圈层中激起了涟漪,连德高望重的丸山昇都亲自下场,为其学生的翻译站台。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常规的商业出版逻辑。
“还能这样?”
你他么不是刚出道的中国人么,怎么个事?
马场公彦下意识地低声用日语喃喃了一句,随即意识到失态,连忙正色道,“许先生,这……这真是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不知我能否立刻联系上这位藤井省三先生,拜读他的译稿?”
许成军点了点头:“藤井君就在复旦留学,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
马场走后。
外事部门的张学明处长才说:“这电话我们听说是找你说《红绸》的,压了半天了,就等着关键时候用上了~”
许成军笑笑。
“咱们外事部门的同志也是辛苦了~”
“能有有机会看到咱们的优秀作品出海都能算我的政绩了,辛苦也是应该的。”张学明语气郑重。
——
接下来的几天,马场公彦的行程彻底改变。
他推迟了返回日本的计划,连夜通过使馆和学校联系上藤井省三。
在复旦留学生宿舍里,他见到了眼圈通红却精神亢奋的藤井,桌上堆满了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译稿和各类参考资料。
翻阅着藤井那字斟句酌、甚至详细标注了文化背景和翻译思路的稿纸,马场公彦再次被震撼。
这不仅仅是翻译。
你特么蓬头垢面,为了一本这么个小说?
想出位想疯了?
想想丸山晟。
算了。
这是学术研究般的虔诚。
藤井君有他老师治学的风采!
当他读到藤井对《红绸》下半部那些关键段落,如黄思源木梳的象征、许建军的心理创伤、时空交织叙事技巧的分析笔记时,他彻底明白了丸山昇为何如此激动,也明白了许成军这部作品的真正分量。
终究他那二把刀的中文传不了情,达不了意。
马场对当前世界文学的认识,远非此时国内可比。
这不仅是好故事,更是具备方法论意义的文学探索。
“藤井君,你的工作……非常了不起!”
马场公彦由衷赞叹,“这部作品,确实值得你,也值得岩波书店投入全部心血!”
紧接着,马场公彦又在魔都多停留了数日,他不再仅仅局限于涉外宾馆和大学校园,而是拿着《清明》杂志,走访了南京东路的新华书店,观察读者抢购的热潮。
他与魔都作协的几位评论家交谈,聆听他们对许成军和《红绸》的评价。
他甚至试图去理解《浪潮》杂志在高校中的影响力。
这一切的市场和文化氛围考察,都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判断。
他想赌。
赌这个中国年轻人能有别人做不到的事。
最终,在离开中国前,马场公彦再次郑重地约见了许成军和藤井省三。
“许先生,藤井君,”马场公彦的态度比初次见面时更加谦逊和热切,“经过这几日的深入了解,我代表岩波书店,正式决定出版《红绸》日文版。我们将以藤井君的译稿为基础,聘请资深编辑与藤井君共同打磨,力求完美呈现原作神韵。”
“并且,如果市场表现不错,我们会全力争取将《红绸》纳入‘岩波文库’系列!”
画饼嘛!
“版税呢?”
马场公彦皱眉,他觉得许成军有些过分。
虽然认可许成军的故事,但是不代表他有资格在日本最大的书店前谈版税。
“我们会按照正常”
许成军摆摆手:“马场先生,说实话我个人无意这本书的海外出版,或者无意在日本出版,如果真本书得不到他应有的条件和待遇,那么这次谈话可以打住了。”
许成军不缺钱,或者说他有信心在这个年代赚钱。
写书不说了,他毕业留校就是副教授起步。
后面分房也好,买房也好,买股票也罢,做生意也好。
总不会缺钱。
没必要为了这点玩意跟一个日本人低三下气。
前面能谈是给外事部门面子。
中日交流是主流,未来日资进驻一定程度上还是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藤井捏了把汗,但他没有在这个场合直接说话的资格。
马场眉头皱紧,内心有点犹豫。
他本来想给许成军一个日本青年作者相对不错的版税条件。
根据日本《著作权事典》,版税是按出版书籍定价的一定比率乘以发行份数所得总金额,由出版者支付给著作权所有者。
版税率根据书籍性质、销路推测、著作者名气等由双方同意后决定。
一般以10%为惯例。
马场给出的也是这个数额。
但是这么看,似乎远远达不到许成军的期待。
“许君,我原定预想.”
“原定的事就不用说了。”许成军再次打断,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在中国的稿费待遇已是顶尖。到了日本,我也不接受任何‘特别照顾’或‘新人标准’。今天的会面就到这里,您可以回去重新考虑。”
不等马场和藤井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许成军已起身,礼节性地与马场一握手,随即转身离去,没有丝毫留恋。
许成军不理马场和藤井震惊的表情。
起身对马场伸出了手。
轻轻一握,转身就走。
不是许成军装,是他知道对小日子你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
民族劣根性。
优势在我。
许成军刚一回去,林一民赶紧上来:“成军,怎么样了!”
“什么怎么样了?”
“日文版出版啊!”
“他们希望出版我书的日译版本,但是.”
林一民等了半天,却看许成军已经沉入到创作的状态里,实在没忍住,还是追问了句。
“但是啥啊?”
“我没同意啊~”
“靠,你有毛病啊!出海啊!当代作家出海第一人啊!你疯了啊!”
许成军摊摊手:“版税不给个合理的待遇,就不出了呗~”
“靠!!!”
林一民扶着额头,一时语塞。
别人遇上这种机会,倒贴钱都愿意,这位爷居然还嫌弃上版税了!
许成军没再理会他,已经沉入了自己的创作世界。他是真的忙,有比纠结一次不对等的出版更重要的事要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