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陛下莫不是收了俺答的好处???
乾清宫內。
朱翊钧写著一封信。
这是对海瑞写的信。
他要给海瑞叮嘱点事情。
这一次海瑞並没有得到什么官职。
但是朱翊钧却给了海瑞一个钦差的名头,还有很多差遣。
明代官衔只是待遇,权力大小还得看领到的差遣。
如內阁大臣,其权力所在不在於內阁大臣,而在於大学士和预机务。
尤其是预机务,这才是內阁大臣的重要权力来源。
朱翊钧给海瑞的差遣有二。
一个是督办两淮盐场,
一个则是巡视整个江南,探查江南耕地种植情况。
朱翊钧给海瑞嘱咐的就是第二件事情。
他对海瑞说明自己为什么要让他领这份差事,这份差事的目的是怎么样的。
“必须要確保耕地在可控范围。”
这就是朱翊钧的目的。
和后世电视剧里大明王朝不同,真实的大明对农民其实很难处理,没有什么好办法。
什么改稻为桑。
那就不是大明一纸行政命令可以办到的。
老百姓乐意种什么就种什么,大明朝廷还真的能管得了吗?
要知道,大明的地方官有一个重要的政绩指標,那就是劝耕。
这里说的劝耕是说劝老百姓种植抗旱抗灾的冬小麦,这样如果遇到天灾,可以保证粮食下限,对百姓有好处。
但是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如果没有天灾,老百姓就亏大了。
对於大明而言,百姓少点收入没什么,大明不介意少点税收,毕竟一旦真出了事情,
那財政消耗更大。
但是对於百姓则不然,少点收入,就会少很多消费品。
甚至自己可能要饿肚子。
这对老百姓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劝耕就成为了一个重要政绩。
各地官员一直想办法劝耕,也不没见哪年,老百姓都种植冬小麦了。
对於种植什么,不是大明一纸行政命令就可以做到的。
也是因此,朱翊钧非常担忧,
后世总是提到明末总是说什么官员贪污,什么大明朝廷不当人诸如此类的话。
但是看过史料的朱翊钧並不认为崇禎年间的贪污情况比大明其他时候更严重。
相反,朱翊钧在后世的时候就注意到了一件事情,在他学习歷史的时候,教科书在大明开国的时候,说的是:“苏湖熟,天下足。”
而到了清朝,教科书就变成为了:“湖广熟,天下足。”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字的变化。
这意味著明清两代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了。
那么这和明末有什么关係呢?
很简单,经济结构不可能像是程序一样,到了清朝,就自动转变了。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清朝之所以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很显然,明末就已经出现了。
而明末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万历朝可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啊!
“前世很多人都去关注西方在万历年间从江南运输了多少瓷器,茶叶,大明又获得了多少黄金,白银,但是却没有多少人想过,这样的资本流通,会导致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產生变化。”
“假如种植茶叶可以获得大量黄金和白银,那么江南地区还有谁肯去种粮食呢?”
“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的兴起,的確加速了大明的灭亡。”
朱翊钧非常明白,那就是隨著大明的人口增多,粮食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了西方黄金、白银的衝击,改稻为桑,再被天灾席捲,也难怪明末粮食会如此珍贵。
朱翊钧就是让海瑞搞清楚江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情况。
他相信海瑞会如实上报。
朱翊钧刚写完信件,宦官便来报,方逢时请求覲见。
“这一天,可真够忙的。”
朱翊钧感慨,但是並没有抱怨。
等到方逢时来,朱翊钧让宦官给他搬了凳子。
“陛下,臣有事启奏。”
“讲。”
朱翊钧頜首,他知道方逢时来是有事情,总理夷务衙门的事情就没有小事。
“臣在衙门之中看到有陛下手书,上面言开互市。”
方逢时试探道。
“原来是这件事情。”
朱翊钧恍然,便承认了这件事情。
“不错,是朕的意思,自大明与俺答封贡,战马价格日益下跌,且边镇马市越发繁荣,从原本的几千匹到了现在每年数万匹。”
“朕便有意扩大互市规模。”
方逢时原本心已经沉落到了谷底,但听到皇帝后面的话,他还是抱著侥倖心理。
“既然如此,那手书中所写的售卖火器於蒙古和女真,可是他人主意?”
方逢时话音刚落,朱翊钧还没有什么反应,周围的官宦的身形便是一紧,大家纷纷精神起来。
这个时候可不能放鬆,一个闹不好,自己可能就要大祸临头,给人背锅了。
“怎么?这有什么不妥吗?”
朱翊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故意问道。
“陛下,我朝售卖铁锅尚且要限制数额,何况火器?”
方逢时有那么一刻觉得这乾清宫的皇帝怕不是被蒙古人附身了不然怎么会突然变得这么离谱。
“老方,这火器虽也是钢铁,但是售卖价格只会数倍於锅,如何能拿来相提並论?”
朱翊钧打著马虎眼,铁锅可不是什么便宜货,尤其是在边镇贸易中。
铁锅对於蒙古人的吸引力可比什么瓷器,茶叶贵重得多。
因为铁锅实在太万能了。
这玩意儿轻便,背在后背可以保护自己。
又可以隨时隨地做饭,骑著马带著铁锅和弓箭,蒙古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这对於蒙古人而言就是神器。
因此蒙古人每次入寇,抢掠大明百姓的时候,其家中的铁锅都是首选的战利品。
明军每次救援都能看到一群蒙古人背著铁锅逃跑。
除此之外,铁锅本身也是重要的材料,一旦有需求,蒙古人就可以將其炼化,打造兵器。
因此马市之中,铁锅属於战略武器。
但这种战略武器和火相比就是另一回事了。
至少方逢时认为,火器绝不能出售於蒙古。
“陛下,可是前些日子俺答回巢穴,他给你传了什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