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启用海瑞
朱翊钧的这想法可不是为了忽悠张居正而特意编出来的。
这种情况在后世的非常常见。
这在西方国家当中非常明显。
兔子的快递、外卖之所以被人一直夸,盛讚,那是有原因的。
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其他国家真做不到。
它们可不是一直做不到,事实上它们也有做到的时候。
如柏林空运,海湾战爭等等事件中,他们的运力也是首屈一指的。
但这种调度能力隨著承平日久,已经开始削弱了。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结构的改变。
这些工作不是有人就能干的。
物流也是需要人才的。
物资的分配也是需要有经验的人去调控的。
一条鞭法让民夫数量减少,这就削弱了大明的运输能力。
大明对北方的物资运输量將会减少。
灾害期、战爭期间的运输量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多。
这就进一步削弱了大明的战爭潜力。
这是很要命的事情。
不是一些钱就可以弥补的。
现在遣散了民夫,过几年再想要恢復,那就难了。
因为人家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朝廷再让人家去当民夫,人家未必愿意。
而且大规模的放弃工作,对当地的產业也是一种衝击,会让当地开始动乱的。
一条鞭法所谓的对百姓好完全是一个偽命题。
百姓是不用理会官吏,但是,百姓要面对商人了。
官吏剥削和商人剥削谁更温和,这还真不好说,
因为官吏收税已经持续二百多年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潜规则。
老百姓也適应了这样的规则,甚至他们对此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有著自己的一套应对方法。
面对官吏收税,该怎么说话,出了问题该找谁求情,怎么少缴税,没钱该怎么办,甚至谁更好说话,怎么贿赂官吏让其更改田册。
这些,大概都有个思路。
可如果面对商人,那这个该怎么操作?
別说普通老百姓了,朱翊钧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办法。
麦子不会因为银价高就早早成熟,也不会因为银价低而选择不成熟。
税收缴纳的时间是固定的,朝廷不可能看到市价高就不收税。
这种政策在削弱大明的潜力。
朱翊钧当然不会同意。
他穿越大明也算是有段时间了,掌握了披红权,也有了亲信。
他虽然一直赞同改革,但是想法全在海外扩张之上。
他为什么没有想过国內的改革?
因为国內再怎么改都是那样。
和很多小说中的各种改革不同,现实的情况更为复杂,很多后世吹过的改革在大明根本没有必要。
或许大明真的可以多一笔钱,但是大明的百姓绝对要受苦。
这种杀鸡取卵的事情朱翊钧不想做,他不是满清酋长。
前世很多人吹什么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火耗归公,但这些“善政”,民国的时候怎么没人吹?
雍正的时候怎么没人吹?
清末的时候怎么没有人吹?
后世怎么突然吹起来了?
很简单,因为有位作家写小说了,这小说又改编成电视剧,於是大火。
可剧情里面关於这些政策的展示全是错的。
那位作家被人喷是有原因的。
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子?
摊丁入亩將苛捐杂税,加派都算了进去,其中最离谱的税包括明末的三餉,明朝藩王的田俸。
是的,大清百姓一直缴纳打满清的三餉,以及给明朝藩王缴纳年俸。
奇怪的是,同样缴纳藩王年俸的大清百姓没人喊哭,大明百姓有特別多的人喊藩王如何如何压迫百姓。
而官绅一体纳粮则更加离谱。
很多人喜欢望文生义,看见『兼爱”二字就以为是什么国际主义。
看到“非攻”二字就以为是和平主义。
看到“官绅一体纳粮”就以为官绅不纳粮。
可事实上,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官绅都是要纳税的。
怎么可能不纳税,明朝的財政从开国到灭亡,一直都是增长的,官绅不纳粮,合著掌握少部分土地的人隨便压榨一下就能把掌握大多数土地没交钱的人的数额补回来?
开什么玩笑。
这哪里是什么穷人?
官绅一直都是纳粮缴税的,只不过人家的確有特权,人家有优免,优免役。
可以交钱免除役。
张秀才,王举人,李进士显然不想拿著锄头、铁锹去和农民们一起干活修路。
朱元璋也明白这些人的想法,因此国初的时候就允许京城官员免除役。
之后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开始將优免役的特权扩大,赏赐给低级的官员。
那问题来了,既然都纳粮,那么官绅一体纳粮又是怎么回事?
这个就得问田文镜了,他在河南修黄河没钱,於是把主意打到了当地士绅头上。
给他们加派,又收了一笔钱,这就叫做官绅一体纳粮。
河南士绅反抗过,他们对雍正皇帝上书,言自摊丁入亩之后,役就没了,因为缴税的时候就已经交了免除役的钱,现在田文镜自己把钱亏空,却要他们交钱,这不合法。
但雍正才不管什么法律,他默许了这件事情,没有理会土绅。
於是官绅一体纳粮就成了雍正的又一项政策。
所以朱翊钧每次看到有人吹清朝的改革的政策的时候他都觉得很讽刺。
这些文盲是怎么把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纳粮当做善政一口气说出来的?
这两个政策本身就是相互衝突的。
一个说只需要缴税一次,役也不用服。
一个说役的钱不够用了,再加一笔。
这是赤裸裸的压榨抢钱。
可愣是被人当做善政。
要知道摊丁入亩里面还包括明朝的摊派,就这样,钱还不够,还要收一笔。
甚至到了清末,除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之外,清朝还多了什么厘金税等其他额外摊派税种。
摊派之外又有摊派。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废除贱籍,但其实只废除了部分,有人或许会说,就算是一部分,
那也是好事,总比明朝......
是的,道理是这个道理,可问题是废除了贱籍之后,其该承受的税赋反而更多了。
因为这个人不仅要负担贱籍负担的东西,还要负担作为普通百姓负担的事情。
贱籍之所以存在那是有理由的,是有些特殊的工作需要这些人,废除又不是张嘴那么简单,这些工作谁承担?
满清决定还是让贱籍的这些人继续承担。
但是这些人还是民籍,所以还得交税。
朱翊钧认识的很清楚,古代千万別搞什么一体收税。
这种方法太现代化了。
官僚机构钱的逻辑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