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盐场改革
看著孙德秀答应下来,朱翊钧这才满意。
这件事情对於朱翊钧而言不算大事,但是也不算小事。
明成祖朱棣的形象维护还是很重要的。
这关係到了法统问题。
对於大明而言,明太祖朱元璋是创立者,是法统。
但是对於大明皇帝而言,明成祖朱棣才是法统,
明太祖朱元璋反而不是很重要。
毕竟老朱人都不和后面的皇帝葬在一起。
他一个人在南京紫金山待著。
而关於建文帝的爭论在大明一直没有停息过,自朱棣死后,民间就有官员、士绅开始给就爱建文忠臣建立生祠祭奠。
大明朝廷对此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只是默许的態度。
孝宗的时候终於有人忍不住了,不满於私下的祭奠,开始上书皇帝,要求给建文忠臣给予諡號、入庙等待遇,给他们平反。
此后几年又有人上书,但是皇帝都没有同意。
嘉靖,隆庆年间都有人提过类似的事情。
还有人要求给建文修史。
朱翊钧打算给这种情况来一个了断,顺便彻底撕碎自正统以来开始出现的建文仁爱、
宽鬆的敘事。
这种说辞假的不能再假。
建文继位没多久,靖难之役就打响,建文推出了什么利国利民,独一无二的善政吗?
没有。
相反,因为连年征战,建文还活著的时候,江南地区就已经有百姓不堪重负,开始起义造反了。
这此类敘事在大明正统年间开始逐渐出现,並且隨著时间越久,敘事越多,虽然还不是什么主流观点,但是已经让很多人相信了。
朱翊钧可不打算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可不会小看这些言论的苗头。
因为到了他这里,这件事情终於起了微妙的变化。
原主万历年幼,张居正摄政,这些人见此机会又开始上书,最终在张居正的提议下,
万历下詔,为建文时期死难的诸臣平反。
让这些死难臣子的家乡给他们修祠堂,每年给他们祭祀,
老张坑他不浅。
当然,老张还是坚定了一些原则问题,比如齐泰、黄子澄等首恶没有平反。
这些人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文里面明確提到的奸臣,张居正也不敢乱来。
但这些想要为建文平反的人可不管,他们连建文帝本人都想著平反,何况这些几个所谓的首恶?
“谁能想到这些为建文唱哀歌的人居然笑到了最后,成为了胜利者呢?”
朱翊钧摇头,这才是他决定画句號的重要原因。
歷史上,这些人为建文唱哀歌,自娱自乐,也就罢了。
隨著大明的日渐衰落,满清的崛起,明廷为了宣扬忠义,褒奖忠义,开始慢慢的认同这些人的说辞。
尤其是后来的东林党人,他们非常是同情建文以及其殉难忠臣。
天启,崇禎年间,对於建文帝的评价成为了清一色的好评。
什么宽厚纳諫,什么崇儒爱民.....
啊对对对,如此善於听取意见,为什么那么著急的削藩?
太祖尸骨未寒,其人便一年废了数个藩王。
还逼的其中一个自焚而死,最终还不忘给人家上一个恶諡。
以至於到了崇禎年间,为建文帝平反的事情被朝廷多次討论,最终虽然没有成功,但还是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最终到了南明弘光时期被平反。
给建文上了尊號,允许其进入太庙。
大明也灭亡了。
最幽默的是,可能是南明灭亡的过快,以至於大家没时间再关注这件事情,所以建文帝一直没有諡號。
最终到了乾隆年间,乾隆给了建文一个諡號。
这就离谱。
清帝给明帝諡號。
从这些发展脉络不难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建文的风评完全是建立在大明的衰微之上的。
大明国势越是萎靡,建文风评越好。
盖因牛鬼神蛇越多,中央越发无力管控这事情看著不大,但是一旦到了后期那样,在民间形成了舆论效应,认为建文如此完美,那对於皇帝和朝廷而言,无异於一种权威的打击。
正统性会削弱。
朱翊钧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这件事情还完全的詮释了什么叫做三人成虎,眾口金。
堪称谣言成真的典范,把这个事情放在传播学的教科书里面都可以当作经典案例。
朱翊钧对此深有感触,他前世就专门研究此类明史谣言。
他一开始是鄙视那些营销號的,觉得为什么会信这种方孝孺灭十族的谣言。
而且还是知道人家有后人的情况下相信。
后来朱翊钧查资料才知道,这种谣言在明朝就有了,而且甚至一度到了眾口金,让满朝文武乃皇帝都相信的地步。
“可不能再闹出天启年间的笑话了。”
朱翊钧拿起桌案上孙德秀搜集来的书。
其中就包括祝枝山写的《枝山野记》,这才是万恶之源。
就是这本书说什么方孝孺被灭十族,可这本书不是什么史书,也不是什么私人笔记这本书用后世的话来讲,应该是寓言故事。
別说祝枝山早都死了,就算祝枝山还活著,朱翊钧也不好拿这个书怪罪他,因为祝枝山自己也在书中说了,自己书里面的故事都是胡扯,属於传闻。
万万不可当做真实歷史看待。
比如关於方孝孺,此书还有一个关於方孝孺的故事,讲的是方孝孺的父亲,他的县令老爹。
书中说他的县令老爹遇到了一个蟒蛇精,不顾蟒蛇精的哀求,杀了蟒蛇精的全族。
於是后来又有朱棣灭方孝孺十族。
说白了,这书写这个事情,就是为了宣扬因果报应。
是一个寓言故事。
但是此书给了后来者无限的灵感。
灭十族至此,开始被写入私人笔记、私人史料当中去了。
並且还开始补充详细內容,有了方孝孺和朱棣辩经。
有朱棣大怒之下砍方孝孺脸颊的桥段。
还有了让方孝孺写什么登基詔书。
嘉靖年间,还有人上书皇帝为方孝孺叫屈,但夏言当场驳斥了回去,还告诉皇帝,这些人说的都是民间野史传闻。
可到了天启年间,灭十族已经让天下人深信不疑,
到了什么程度了呢?
如首辅叶向高也信这事情,为此他还作诗用了这典故。
两朝事往君恩在,十族烟销詔草成。
天启皇帝优恤方孝孺后人的詔书中明確提到了致夷十族的说法。
没办法,天启是一个工科男,他对文科的事情不太清楚,
首辅既然信了,他也就跟著信了。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方孝孺和建文的神话,是一个从无到有、被硬生生造出来的。
它將假的变成了真的,將真的变成了假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谣言的威力,像明末黄宗羲就信了这事情,於是他情真意切的痛骂了一番朱棣。
这种事情会动摇大明的统治基础以及皇帝的法统的。
虽然不至於因此政权动摇什么的。
但是到了国家动盪的时候,这种动摇也是很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