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建文篡改洪武遗詔
京师紫禁城,乾清宫。
“让你找的书都找到了吗?”
朱翊钧发问道。
“皇爷,都找到了,民间书生真是大胆妄为,以讹传讹,低毁成祖。”
孙德秀连忙说道,他还不忘义愤填膺。
同时他也心惊皇帝的消息来源,他一直伴隨著皇帝左右,但是却没见到什么人给皇帝传递消息,那么皇帝是怎么知道民间有哪些书籍低毁了成祖的?
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这使得朱翊钧在孙德秀眼中越发神秘,也让他越发的小心。
“很好,这些书记载的清楚。”
“所谓灭方孝孺十族乃子虚乌有,方孝孺后人都在,何来灭十族?不仅是成祖,太祖也是,真是莫名其妙,我朝何时诛过大臣九族?”
朱翊钧严肃的说道。
“动輒就讹传洪武四大案死了多少万的人,可国初的应天一共才多少万人?”
“开国之后,应天又朝著各地迁民多少人?”
“数万人,十万人被杀,真亏他们想得出来,动动脑子去算一算,哪怕是几万人,那是全城人口的几成?”
“真当国初的应天是现在的京师吗?”
朱翊钧越说越生气,也难怪后世对明朝有各种讹传,这些讹传歷史悠久,但凡不是专门研究的人,根本察觉不来是假的。
如灭方孝孺十族的事情,又如洪武四大案杀了多少人,明太祖朱元璋如何灭人满门。
一个个的说得跟真的一样。
国初的应天京城所有的京官加起来才多少点人?
每个人家人均几百,全部杀完,才能杀够几万人。
又如空印案,各个说得煞有其,说什么官员很可怜,因为盖官印就被抄家灭门,这就离谱。
人人都知道方孝孺,但却无人知道方孝孺的父亲就是空印案中的一位县令,被治罪处死。
那问题来了,这个方孝孺是什么遗腹子吗?从女人户体里面爬出来的?
他凭什么活著?
甚至在朱元璋死后成为建文倚重的大臣?
明太祖、明成祖乾的最多的事情还是流放充军,杀人也只是诛杀首恶,灭人满门的事情干得都很少。
至於诛九族?
別说大明朝了,放眼整个五千年的歷史最多只能找出半个来。
那就是杨玄感,这人是真被诛九族的,但是执行的不彻底。
没有真诛九族。
“还有一件事情,需要你私下去做。”
朱翊挥了挥手,示意殿內侍立的无关內官、宫女尽数退下。
待殿中只剩下他和孙德秀二人时,他才招手让孙德秀靠近些。
孙德秀见状,心里面顿时咯瞪一下,叫苦不迭。
这已经是这些天来皇帝不知道第几次屏蔽左右了。
每次都没好事。
不是杀人就是搞阴谋,都是一些难办的事情。
“希望这次不是我想的那样。”
他心中暗自祈祷,躬身靠近,垂首恭听皇帝的嘱咐。
“偽造一份太祖的遗詔,藏在太庙或者是什么地方,记得要做旧。”
听著皇帝匪夷所思的话,孙德秀面露茫然。
“太祖遗詔?”
“是,太祖遗詔。”
朱翊钧頜首。
“皇爷,为何要如此?”孙德秀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充满了疑虑,“偽造太祖遗詔..
..这..这可是....”
他实在想不出,偽造太祖遗詔能有何用?
孙德秀百思不得其解,想来想去,只能想到一个匪夷所思的角度。
“莫非..::.陛下是想借太祖之名,更改祖宗之法不成?”
这念头一起,他便觉荒谬无比。
若是抱著这样的念头,那只能说是皇帝的脑子进水了。
那太祖遗詔能更改祖制?
现在大明的祖制和太祖有什么关係?
朱翊钧摇了摇头,淡淡道:“此举乃是恢復太祖声誉。”
“太祖声誉?”
那孙德秀就更搞不懂了。
太祖声誉和遗詔有什么关係?
“朕且问你,”朱翊钧並未直接解释,反而不紧不慢地问道,“太祖皇帝在位之时,
凡朝廷大小典章、礼仪制度,是否皆需亲自过目、钦定方可施行?”
这问题看似寻常,却让孙德秀愈发不明所以。
“回皇爷,確是如此。”
孙德秀只能顺著皇帝的话回答。
明太祖朱元璋才能了得,歷代王朝基础制度的建立都是各种开国功臣擬定,上报皇帝確定。
但是大明的很多制度乾脆是朱元璋自己制定。
他固然借鑑了歷代王朝的制度,也参考了国朝臣子的意见,但这份能力却依旧不容小,这是他主导建立的一套体制。
一套新的文官体制。
因此大明的体制到处都有明太祖的影子。
“那么,有关亲王、藩国之规制,从宫室等级到典礼仪仗,是否亦是太祖皇帝当年在《皇明祖训》中一一详定?”朱翊钧继续问道。
“是,”孙德秀再次確认,“《皇明祖训》所载,可谓无所不包,规矩极为详尽森严。”
“好。”朱翊钧微微頜首,“那我再问你,昔年,太祖高皇帝之次子,秦王逝之时,可有嬪妃为其殉葬?”
这个问题,终於让孙德秀的心提了起来。
“回皇爷,”孙德秀谨慎地措辞,“確有此事。秦王正妃为其殉葬。然..::.据宫中旧档所载及老辈內官所传,此事乃秦王妃本人自愿,其情甚篤,屡次上书恳求,太祖皇帝哀其情切,才最终勉强允准。”
孙德秀恰好知道这桩宫闹秘闻的“內情”一一司礼监执掌宫中典仪记录,他早年入宫时,教导他的老太监曾特意提过此事,作为特例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