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能为子孙埋祸根啊。”
朱翊钧就是抱著这样的想法,发动厂卫力量,找到了诸多记载方孝孺、建文的民间书籍。
报纸不仅要刊登小说,还要刊登这些內容。
澄清野史,正本溯源。
就在朱翊钧这么想的时候,又有一叠的奏疏被宦官抱过来。
他无奈,只好开始查阅奏疏。
“戚继光大捷?”
朱翊钧大喜,他开始仔细看起来。
不由暗自心惊,他没想到这会儿的建州女真竟然生拉硬凑了六万人马。
“幸好这会儿的大明不缺良將,军队也是嘉靖时期锻链出来的。”
朱翊钧鬆了一口气,某种意义上,这和萨尔滸之战还真的有点像。
如果大明这一败北,女真骑兵如此之多,军队绝对会全军覆没。
到时候瀋阳、抚顺肯定危及。
建州女真会崛起。
这可不是闹著玩的。
“戚继光也可以封爵了,战后正好派他去西南,让他针对西南土司研究心得战法,甚至不用研究,用鸳鸯阵就行。”
朱翊钧感慨,前世很多人都替戚继光遗憾。
南征北战那么多年,却没有封爵。
反而是李成梁封爵了。
这一世,他决定替戚继光扫除这个遗憾。
戚继光在他这里有大用。
虽然歷史上缅甸战爭,明廷派去的將领打得不错,但是朱翊钧还是觉得戚继光去会更好。
西南地区也不存在什么大规模的骑兵部队。
多为步兵,这也是戚继光擅长的。
而且戚继光很擅长修建堡垒等防御设施,能对敌人提出针对性战术。
他没理由不用这样的人。
“或许到时候战爭结束的更快,而且还可以让戚继光修建堡垒,稳固西南疆土。”
朱翊钧肯定是要实控缅甸地区的,这片地区不能再让土司统治了。
歷史上万历就是放过了缅甸,事实上明朝已经好几次放过缅甸人了。
建文的时候正要一举灭麓川的时候,靖难之役打响了。
后来麓川又开始崛起。
万历年间这一次也是一样的剧情,前面没有一举灭缅甸,后来的缅甸又崛起了。
而且缅甸地区关係到了他夺取印度。
不管是走海陆还是走陆路,缅甸都是关键地方。
海路可以以勃固地区为港口启程到孟加拉、印度。
陆路则比较难走,有热带雨林和山脉。
但总比没有强。
这条件可比后来的英国人好多了。
英国人能做到,大明距离这么近会做不到?
朱翊钧对此信心满满,他开始看新的奏疏。
“改革盐场,国產?商收?”
朱翊钧见此不由皱眉思索。
在戚继光出征建州的这段时期,朝廷並非全无动静。
至少朱翊钧没有停止自己的搞事。
他令方逢时开始上奏盐场问题,
说盐场產量不够,导致大明很多商人需要预支排队。
並且將纲盐法提出来,引起了朝廷新一轮的热议。
张居正则带看內阁开始研究这个办法。
没想到,內阁並没有想著按照纲盐法来,而是打算创新,准备把盐场收为国有。
官办,然后让商人收。
虽然奏疏中张居正说盐场关乎国家命脉,故而需要管控。
但是朱翊钧还是看出张居正这样做的缘故。
是为了利润最大化。
相比於民產、商收。
官办盐场显然能获得更多的利润。
“这不就是国企吗?”
朱翊钧想著,这办法不是不行,事实上在提出纲盐法的时候他就想过官营。
但是官营的问题在后世暴露的太清楚了。
缺点太明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了稳妥起见,他就没有提这件事情。
朱翊钧可不敢拿盐开玩笑。
这玩意儿不仅关乎老百姓吃盐的问题,还关係到粮食问题。
后世总是有人以为老百姓吃不起盐,
但其实一顿饭能放多少盐?
盐再贵也是按照斤卖的,一斤盐用来吃饭能用多久?
如何会吃不起?
老百姓是用不起盐。
古代是没有冰箱的,储存食物是一个大问题。
因此需要海量的食盐用来保存食物。
肉可以用盐制,菜也可以醃製成咸菜。
甚至水果,蔬菜,民间老百姓也会用盐。
后世的人可能很难想像用巨量的盐水洗水果、洗蔬菜,让蔬菜保存长久。
但这在大明民间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
在大明百姓这样的用法之下,盐自然是用不起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讲,盐產量越高,大明的粮食就越多。
很多食物都是因为保存问题被糟蹋了。
为了避免浪费,这些粮食要么用来酿酒,要么就加餐,让自己儘快吃掉。
这些都间接影响了民间百姓的人均粮食储备。
所以朱翊钧这才马不停蹄的开始改革盐场。
盐產量的增加对大明而言,太重要了。
不仅是税收方面,还在其能提高粮食的利用率。
斟酌再三,最终朱翊钧决定双向並行。
“可选两地试行之,以观成效,再做推行。”
朱翊钧写了自己的意见。
还是用实践说话吧。
有了试点成果,也好说服所有人。
不过朱翊钧还是支了张居正一招,可以用计件制度促进盐工的生產积极性。
给盐工一个保底,然后多劳多得。
这样大家都满意。
这个娱乐活动还是很少的,如果能用时间换金钱,很多老百姓都愿意。
“人啊,终究活成了自己最討厌的样子。”
朱翊钧知道这是个万恶之源,只希望日后课本上吸血的资本家的名號不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