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况,这些川西的寺庙大农奴主,早已经不把大明放在眼里。川西名为大明疆域,实际上已是独立王国。
川西寺院住持任免,本来需报四川布政司。僧侣云游,本来需要大明官府颁发路引。佛经刊印也需成都核准,印刷许可由成都府签发。
可是如今呢?四川官府已经管不了他们了。
他们霸占松藩草原,封锁茶马商道,占据打箭炉等军事要地,是个大大的隐患!
“谋反的不仅仅是昭觉寺!”朱寅一锤定音的说道,将罪证给王继光、李时华等人观看。
“还有川西这些大寺!”朱寅勃然作色,其实是借题发挥的上纲上线,“他们好大的胆子!眼里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大明!”
朱寅站起来,看着大堂上新挂的《川蜀舆图》,目光冰冷,“这些年,茶马商道不畅,松藩草原匹马不贡,川西三大宣慰司,一个兵也调不动!连一斤酥油都不再进贡!”
他转头看着王继光,“王相公,你当了几年巡抚,为何这些事情都不奏报朝廷?川西还是不是四川布政司的辖区?川西那些大寺,是不是成了法外之地?嗯?”
王继光站起来,神色苦涩的说道:“回太傅的话,川西三大宣慰司、十八寺庙,这些年越发放肆,其实已经是反了,只是几年前又是宁夏造反,又是高丽抗倭,又是西域伪明…朝廷军费捉襟见肘,只能捏着鼻子哄眼睛,权当不知道罢了。”
“可下官不是没有上奏过。因为这几年更不像话,连茶马商道都被他们霸占,公然掠夺、劫杀大明商旅,出兵掳掠人口、牲口。可是太上皇无动于衷,王阁老批示说,先忍几年再说…”
“忍?”朱寅冷笑,“太上皇就怕银子打仗!太上皇不关心巴蜀!”
“国初之时,整个吐蕃都是大明所有,那些法王、藏王,谁不巴巴的去南京,给太祖、建文帝、成祖磕头?朝廷不敕封他们,他们就管不住吐蕃!”
“可是如今别说吐蕃,就算川西也要造反!太上皇和王阁老还说要忍!忍到什么时候?忍到丢了三宣六慰、丢了吐蕃、丢了川西?忍到吐蕃兵杀到成都么?”
“太上皇可以忍,皇上却是忍不得,我更是不能忍!”
众人心中凛然,这才知道摄政太傅起这么高的调子,肯定是想对川西用兵了。
王继光等人没有猜错,朱寅的确是决定对川西用兵!
当然不是意气用事。他是要在吐蕃大军东侵之前,抢先拿下川西要地,扼住吐蕃大军进入四川平原的通道。
若是让川西落入吐蕃大军的手里,明军就很被动了。
除了战略目的,朱寅还想要那些寺院大农奴主的金银!
杀人,诛心,还要夺财!
密教是汉化的天然障碍。有密教在,就是几百年也难以汉化。至于密教的减丁作用,那也是扯淡。密教僧侣只是不能结婚,可是不代表没有私生子。
不结婚又如何?不影响他们繁衍密教接班人。有私生子的高僧大师,比比皆是。这也能减丁?后世蒙古、吐蕃人口少,那不是因为密教,而是因为生产力落后,再加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
密教也不影响他们的武力,反而是加强了他们的武力。因为寺院是组织机构,当了喇嘛反而更有组织性,更有凝聚力,更有战斗力,不然“僧兵”、“护法军”怎么来的?
吐蕃这几百年之所以不行了,并非是被密教弱化,而是因为诸部分裂内斗,不能形成合力而已。任何部族,只要内部分裂,就不可能强大起来,吐蕃也一样。
所以,朱寅绝对不会学满清,通过扶持密教的法子控制吐蕃,那是给大明挖坑,主动放弃汉化吐蕃,放纵寺院大农奴主压迫农奴。
朱寅忽然唤道:“熊廷弼!”
熊廷弼立刻站起来,“末将在!”
朱寅道:“授你为川西总兵,兼四川按察副使,率精兵万人进入川西,先占松藩,再占打箭炉,攻三宣慰司,灭十八寺。川西,不需要什么高僧大能。”
他手中虎牙化石在川西的位置一点,“然后你再坐镇朵甘思宣慰司,分兵董卜韩胡宣慰司,控制嘉绒…”
他很信任熊廷弼。历史上的熊廷弼,可是文武全才。
让胸有韬略的熊廷弼坐镇川西,朱寅很是放心。
熊廷弼很是高兴,这是他求之不得的建功立业的机会!
“主公,”熊廷弼看着地图,“属下可否率军渡过金沙江,进入乌斯藏?”
“不必!”朱寅摇头,“也不可!”
“金沙江和川藏界河,西渡金沙江,地势更高,地形更陡峭,我军不但行军、补给困难,将士还会身体不适,极易病倒。这种不适,我称其为高原反应。”
“飞白,你万不可贪功冒险,只可止步金沙江,不可出四川范围。”
“除此之外,你在川西皆可便宜行事,大可杀伐决断。你就算将三宣十八寺化为焦土,朝廷也不会治罪。对于反贼,必须除恶务尽。”
“主公放心。”熊廷弼笑道,“杀人还要诛心。除了掌控川西,诛戮不臣,还要收服川西诸族民心,让诸族百姓心向朝廷,再就地招募兵马,加固关隘。”
“善哉!”朱寅闻言很是欣慰,“飞白果大才!”
王继光道:“太傅既然要对川西用兵,那么这粮草运转,就必不可少了。只是,成都眼下府库空虚,若要置办粮草,怎么也需要一个月的工夫。一个月后再出兵,到了川西就入冬了,川西大雪封山,天气更是恶劣,怕是对战事不利…”
朱寅摆摆手,“这次就不准备那么多粮草了,三日后就出兵,只随身带半月粮草。到了川西,就地征调!因粮于敌!那些大寺庙的粮仓,还养不起我一万兵马?”
“只要马快、刀利、火器强,不怕大军没有粮!”
“咱大明每次打仗,都要很多工夫准备粮草,又要征调很多民夫运输粮草。打蒙古也就算了,蒙古是真穷。可川西那些土司、高僧,却都是富得流油啊。”
“咱大明,是应该打打赚钱发财的仗了。不说越打越富,总不能越打越穷!”
王继光等人听到“打仗赚钱”之语,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可是他们谁也不敢反对朱寅派兵川西。只是在思考:“出兵川西这等大事,太上皇和北京内阁都觉得棘手,为何到了太傅这里,说办就办,说干就干?”
却听朱寅继续说道:
“另,明日起在四川招募宗兵。凡是十五以上、三十以下,愿意参军打仗、立功吃饷的宗子,都可以报名。通过选拔之后,立刻关饷!”
“蜀王叔,四川宗亲都是蜀藩一脉,大概多少男子,蜀王叔最是清楚吧?”
蜀王想了想,认真的说道:
“玉牒记名者,现存亲王一,郡王十,将军中尉二千七百余人。但其实…估计九千宗子是有的。大多数人都是穷困潦倒,没有生计。”
“本府倒是有心赈济他们。可是不敢。本府虽然是蜀王,他们也都是蜀王一脉,可若是赈济他们,朝廷会猜忌,太上皇那个人并不大度,怕是会怀疑我收买人心,意图不轨。”
蜀王说的没错。亲王若是大规模施恩本家远亲,皇帝就会猜忌了。
很多事情不是你想不想做,而是不能碰!
朱寅又问:“那么蜀藩一脉,能招募多少宗兵呢?”
蜀王回答:“九千宗子,十五岁到三十岁的青壮,也就两千多人。可这两千多人青壮,愿意当兵吃饷、还能通过选拔的,估计…五百人?”
“五百人够了!”朱寅点头点头道,“光是蜀藩就能招募四、五百宗兵,那整个天下的宗子,怎么也能招募万人!”
“宗兵不满万,满万不可战!”
“本月之内,就要招募完毕,随我东归南京!”
……
ps:大明宗兵,将会成为大明的一把利刃,精锐中的精锐!今天就到这里了,明日小老虎就会回南京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