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平这个知府干的非常不错,他的举措真的达到了惠民的目的。比如说养猪,官府给百姓提供猪苗和饲料,年底前收回了猪肉,价格是官方定的,非常的公道,确保百姓每头猪一年能带来五元的收入。当然了,免费提供只是第一年才有,产业兴旺之后,只有第一批合作的养殖户,才有继续免费的待遇。后续看到好处加入的养殖户,想占便宜是不可能的。
林平在登州执政期间,尤其重视吏治,针对吏进行了严格的培训,制定了周密的奖惩规则。重点是给吏发固定的俸禄,这算是开创性了。
这两个人都有一个特点,年轻!李冬比贾琏大三岁,林平比贾琏大了四岁,现在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一番思索后,李元提笔在写两个人的任命后,附上内阁的名单,让胡敏给内阁送回去。
然后李元就在等着,看看内阁的反应如何。如果强烈的反对,那是一回事,如果没有反对,那又是一回事。
说实话,山东两个三品大员的任命,李元对于内阁提供的名单不予采纳,反而另行任命两人的举动,让内阁大为震惊。
以往类似的任命,即便皇帝再不满意,两个任命里面,也会从内阁提供的名单里选一个。
林如海召集内阁大臣们开会商议,开口就是一句有力的警告:“诸位,陛下的回复来了,吏部的人选没有明确,山东的人选倒是定下了。”
众人看罢沉默不语,表情都不太好。比较轻松的就是潘季驯了,他现在就等明年时间到了退休。
方颂要好一点,他年龄还早,明年如果陛下挽留,他还是能留任的。
吏部的事件,真正麻烦的人其实是首辅和次辅,毕竟这俩是内阁的主力。
皇帝对吏部的不满,压力主要给到了林如海和李清。毕竟此前的名单,都是两人初步拟定上呈的。
“看来陛下是对此前的吏部名单不够满意,这样,另外拟一份名单,扩大一下人数,让陛下多一点选择余地。山东方面的任命,既然陛下另有安排,本相无话可说。”林如海态度明确的阐明观点,看其他人如何表态了。
法理上内阁是可以封驳任命,然后内阁与皇帝反复拉扯的。就看内阁是否愿意动用这个权利了。
内阁强势的时候,是可以逼着皇帝低头,接受内阁意见的。
很明显,现在的内阁因为过渡期李元顺延了先帝的放权,内阁也算是处在强势期,但又不算太强大。究其根源,手里没有兵权,财政上也无法拿捏新皇帝。内阁诸位也很清楚,山东的任命是新皇帝的投石问路。
现在内阁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尤其是林如海面临着明年五年任期来临的微妙时刻。
李清当然是希望林如海带头反对任命,发起封驳的。这样他才有机会顶掉林如海。
可惜,林如海不给他机会,上来就表达了同意的态度。甚至连下一步吏部候选名单的事情,都已经给出了主张。
面对林如海密不透风的举措,作为次辅的李清,真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只能被动的等待林如海出错了。
“我没意见!”潘季驯是最洒脱的,第一个附议了。
方颂是最灵活的,眼珠子一转就跟上了:“附议!”反正他也没机会做首辅,不如附和一下,讨好皇帝、首辅,间接讨好贾琏。
别看这对翁婿不对付,呵呵呵,谁知道是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退一万步,即便是毕定国等人得逞了,拿下了贾琏把持的研发厅、铁路局、证交所等分管的肥肉,还能把他撵出朝堂不成?
方颂至今都没想明白,那些人就不怕贾琏疯狂的报复?甚至可能已经在报复了,只是大家没察觉到而已。
三个人多数同意之后,不用看李清和岳齐的态度了,林如海也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直接拍板:“通过!草拟任命,呈送御前。”
散会,李清和岳齐心情糟糕的回到办公室,就因为犹豫了一下,组织措辞,居然没机会说话了。
这个林如海,真是太坏了。
李元这边很快拿到了内阁的任命书,麻利的用玺印,传回内阁,要求尽快送达。
次日,年前最后一次内阁会议,李元倒是没有作妖了,对于内阁提供的吏部最新名单,李元依旧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在御前会议上,针对三个位子,排除了山西籍贯和江南籍贯的人选后,让内阁就其他人选,一一举手表决。
最终还是在年前,确定了吏部三个主要空缺的任命,此事才算是告一段落。
所以呢,说内阁妥协了吧,没有,说皇帝妥协了吧,还是没有。
嗯,双赢!又或者是,如赢!
这次事件的过程还是传出去了,新皇帝对于山西籍贯和江南籍贯官员的另眼相看,从最初的猜测,变成了事实。
有个细节很有趣,在吏部右侍郎的任命表决时,李元指着名单上贾雨村的名字说了一句话:“从贾雨村开始吧!”
然后结果是三比二,贾雨村顺利通过表决。要知道,贾雨村排在新名单的最后一位,简直了。
李元明明可以就着名单直接任命,非要拉着内阁开会表决。又当又立的嘴脸,很有当年承辉帝的风采。
年关的京城一日比一日热闹,集市内摩肩擦踵,都是在采买年货的百姓。
五城兵马司最忙碌的时间到了,针对性的打击各种黑灰势力后,年前没出啥乱子,治安大大的好转。、
混迹京城的城狐社鼠们,最了解年关在即,五城兵马司延续了当初贾琏主官时的做法。
大量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年关之前,选择了外出谋生,以免被当出头鸟打了。
风声过了再回来,日子还能继续过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