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钱赚,老朱的眼神瞬间就亮了。
现在的大明,可是穷死了。
明初明末都是如此。
明末还好些,有著脑满肠肥的贪官做后盾,只要杀一批贪官,大明的財政就不是问题但是明初就不一样了,没钱就是没钱,总不能无中生有吧。
“没错,老朱,你应该知道郑和下西洋吧。”
郑和..下西洋?
老朱的脸上浮现出迷茫之色。
得,看样子老朱並没有细致地读朱棣的实录,竟然对这件事没有印象。
“老朱,所谓的郑和下西洋,是发生在永乐朝的事,当时的永乐帝朱棣派遣郑和六下西洋。”
“哦,老四那个子时期的事啊,咱说怎么没有什么印象,话说,老四派遣这所谓的郑和下西洋,是不是因为店家你之前说的,因为出海有著庞大的利益?”
对於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其实歷史上一直眾说纷。
什么寻找建文说,宣扬国威说。
但是,张泊觉得,以上的这些说法都不靠谱。
首先就是寻找建文帝,想当初,朱允即使身居皇位,都不是朱棣的对手,如今他是一个孤家寡人,对於朱棣来说,威胁可以说近乎没有,在六下西洋的期间,朱棣的位置也已经坐稳,没有必要为了建文帝劳民伤財。
最为重要的一点,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那年,一共打造了一千一百八十艘船只,而在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中,也不过打造了两千七百余艘战船,直接占到了总数的四成,可以说,这是倾其国力才能做到的事。
当初朱棣靖难之役都没有费这么大的劲,找个朱允灼怎么可能倾其国力。
至於什么宣扬国威之说,那就更离谱了,作为打贏了靖难之役的朱棣,他又不是傻子,举全国之力,打造的舰队,怎么可能光是为了在其他国家面前显摆。
因此,在张泊看来,朱棣的目的很简单,他是看上了唐宋时期从海上构建的那条海上丝绸之路。
“老朱,你有没有听说过『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通海夷道,貌似有点印象,店家,你还是將这详细说说吧。”
虽然有些印象,但是朱元璋实在想不起在哪里见过。
现在他也是有些感慨,年纪大了,记性越来越不好了。
“老朱,这所谓的『广州通海夷道』最早出现《新唐书·地理志》中,是一条大唐连接西洋的海上贸易道路,在后世,它有一个名称,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这名字好生怪异,莫非是与西洋各国进行丝绸生意,而且,既然有海上丝绸之路,那是不是还有路上丝绸之路。”
“確实如此,在大唐时期,沿海就靠著这个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洋诸国贩卖一系列在当时的大唐看起来稀鬆平常的物资,诸如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等,换取西洋各国香料等一系列的奇珍异宝。
至於老朱你刚刚提到了路上丝绸之路嘛张泊的目光望向一旁正在吃瓜看戏的刘彻。
刘彻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件事竟然还会与他有所关联。
“路上丝绸之路,就与老刘有关了,准確地来说,是和博望侯张騫有关。
他打通了西域诸国,使得西汉与西域诸国做起了生意,西汉可以用丝绸瓷器,去向西域诸国换取马匹,种子,在后世,这条道路又被称为丝绸之路。”
老朱的心思没有放在丝绸之路上,而是放在了张泊刚刚说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收穫上。
“店家,那老四最终派遣了多少船只以及多少人。”
“就拿第一次下西洋来说,一共用了两百零八艘船,派遣了两万七千八百人。”
听闻这个数字的朱元璋顿时瞪大了双眼。
人数倒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船只。
想到处,他与陈友谅在鄱阳湖水战时,都没有这么多的船只。
而且,要下海的话,船只大小较之鄱阳湖水战肯定不可同日而语。
老四这事想干嘛,举全国之力下西洋吗?
“那店家,老四如此做难道不会劳民伤財吗?
张泊摇了摇头。
老朱的想法与很多后世之人的想法一样,认为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劳民伤財之举,但是实际上,朱棣投入的不少,但是收穫同样惊人。
“老朱,与我之前同你说的那样,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一事,为大明带来了海量的收入。
举个例子,例如在大明境內,极为奢侈的香料,在下西洋的途中,根本就不值钱,例如沉香,3贯钱一斤,苏木,500文一斤。
但是老朱,你知道大明一个普通的青白瓷盘的价格在船队中出价多少吗,整整500
贯。
也就是说,一只青白瓷盘能够买两千斤的苏木或者一百六十斤沉香。
这些低价的香料运回国內,再以十两二十两左右的价格卖出,如此低买高卖,朱棣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
至於朱棣在位期间所乾的那些事,无论是五征漠北,南討安南,还是迁都北平修建紫禁城,编修《永乐大典》,疏通南北运河等一系列的动作,所费的钱財可都是海量的数字,如果没有下西洋的这一壮举,凭藉大明原本的国库收益,是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而且,即使朱棣钱如流水,到了明宪宗朱见深的时期,库房里还有两百四十万两白银。
所以说啊,老朱,下西洋一事,收益颇高。”
一旁的刘彻已经傻了眼,这下西洋的生意未免太好做的一些,一只白瓷盘的价格竟然有五百贯。
他此时回想起建立互市的目的,思考著是不是將价格再定高一些。
至於朱元璋,同样呆若木鸡。
他没想到出海一事竟然有如此大的收益,一个在大明普通至极的玩意,在海外竟然被人视若珍宝。
现在的朱元璋就一个念头,他也要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