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乡土文学是主流
“呼呼———”
李有思吹了一声话筒,原本他以为自己宠辱不惊了,但是站在这里俯瞰无数名人,那一丝丝骄傲才在心中產生。
他说道:“先讲讲我自己吧我小的时候,我爸妈偶尔会给我一毛钱,买八分钱的洋芋(土豆)粑。
大小和巴掌差不多一家三口人吃的就跟过年一样,我至今不能忘怀。
事后当了作家,接受很多人的宴请,吃什么东来顺、楼外楼几十上百块钱一桌席,但是我总也找不到八分钱的洋芋那样的美味和感觉。”
说完李有思摸了一把眼泪:“我爸妈在前几年过世了,如果看到这一幕,我觉得他们会是欣慰的。”
李有思声情並茂。
年轻一点的作家和记者在他这情感的渲染下面,还真的挤出来一丝丝眼泪,就这么带著一丝可怜看著李有思。
太励志了!
於佳佳立马聚焦李有思,这一次因为李有思的肢体动作,尼康相机总归是对焦了!她咔拍下来照片。
“接下来说说《落叶归根》吧。我很喜欢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汪老不是有个称號是中国最后的士大夫吗?”
李有思没撒谎,他是真喜欢汪曾祺,这老登的功力太深厚了,融会贯通了很多传统文化,台下,汪曾祺坐在北平文联队伍当中。
北平文联林斤澜看向了汪曾祺:“人也是你读者呢!不得了,你这影响力。”
汪曾祺把烟杆又敲了敲,就笑了笑,不说话。
心中自然有些欣慰和高兴。
不过和李有思一样,他遇到事情很淡定.当年下乡几年掏粪都是一声不,汪曾祺身上真有股沉稳的气质,大器晚成的人似乎都如此。
李有思继续:“看完不少小说之后,我便想要不要写一篇关於传统文化的小说,毕竟这几年都是伤痕、知青文学。”
“后来一直没有灵感。”
“在文工团工作的时候,我是乐器手,就是吹笛子的,遇到位湖北的老师傅,他手把手教我吹嗩吶!我学会了,他走了。”
“他是知青,终於回家了———『落叶归根”是老人家的执念—然后我想这是不是所有人的执念呢?这应该属於文化之根吧?於是我写了!”
“......”
“当然我和不少同志討论过『寻根文学”,我这个开拓者不过是撞在了枪头上而已。”
“现在我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一一”
“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是文学史上面比较意外的產物,没有哪一个国家经歷过那么特殊的一个事情!当然这是幸运也是不幸的。”
“不幸的是,文学走了几年的歪路,毕竟知青不过是时代的一次玩笑——长远看,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他们早早给过答案,乡土文学才是主流!寻根文学也许是带领大家回归乡土的一次尝试!”
“不论如何,聚焦於基层,聚焦於群眾还有聚焦於广的土地才是文学基础。”
演讲完毕,下面响起来热烈的掌声。
他的发言算是比较通俗的,但是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从后面的文学史上面来看,写伤痕文学不一定能留名,但是写乡土文学的歷史地位明显高!
乡土文学始终是主流,这句话是变不了的,至少在这几千年的农业大国里面是这样的。当然乡土不仅仅说是农村,如果广泛一点,后面是些乡镇、城市也能归咎於人的『乡土”。
刚一落座,阿诚就探著脑袋瓜看过来。
“演讲的很好,准备过吗?”
“周编辑提前通知过了。”
剩余几人看了一眼附近的周燕如。
周燕如看向了阿诚和韩少功,问道:“阿诚同志,韩同志,有兴趣给《北平文学》供稿吗?”
李有思无语,这么重要的场合说这种扫兴话。
现在的阿诚刚刚成名,倒是很乐意:“我有一部作品在构思了,如果您需要的话,过几天拿给您。”
阿诚的三部作品都是这两年写下来的,后世写过一些短篇散文,但是都没有这三部作品优秀。
不过能写出来这三王又是多少作家的一辈子。
韩少功说道:“过几天我回湖南了,寄给您。”
颁奖仪式结束,最先离开的后排的记者,他们跑出去准备撰写一个大新闻。
张光年和刘白羽朝著李有思走了过来:“张老,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