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组长没说话,手指在桌面轻轻敲著,像是在估量这批免费袋子的分量和背后可能带来的麻烦和好处。
“行,心意我收下。”
刘组长终於鬆口,脸上露出一丝笑容。
陈光明此时正在画草图。
根据他前世的记忆,把核心地块都標了出来。
关键的十字路口、主干道交匯处、规划中的市场集中区、甚至预留给政府机构的中心地块位置,都用红色的炭笔清晰地圈了出来。
陈光明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纸中心偏东南、靠近未来擬建的主干道十字路口的一处空地上。
“姨父,这里。”
“这个地方现在是什么状况?打听得怎么样?”
大姨父凑近,“我去实地看了,这地方现在还是一片靠近旧村子的荒地加几块零散菜地,主家情况摸清了,有三户人家。”
“那就要抢时间把这块地买下来。”
陈光明脸色认真。
其他地块他不管,但这块地怎么也要拿下。
必须赶在规划正式公布、地价飞涨和各方势力涌入之前,把最核心的地块抓在手里。
“姨父,立刻行动!”
“明白,我马上带足现金过去!”
大姨父点头,“那几户农民不难办,咱给实打实的现钱,比种菜强百倍,不怕他们不动心。”
“不止是现金。”陈光明补充道:“带上我们合作社的供销合作凭证,告诉他们,签了转让合同,家里的劳动力可以优先安排进我们合作社的供销点或者新工厂干活,现在龙港开建,他们靠种地活不了,能安排稳定工作,比给钱更管用。”
“这招好!”大姨父眼晴一亮,“我这就去办。”
“嗯,时间紧迫,双管齐下,我让余三哥从帐上全力支持你,不惜代价把这块地拿下来。”陈光明严肃道。
他手上的钱其实不多。
买下这块地,基本上要掏空家底。
但是他知道,这块地带来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必须要趁著现在这个窗口期把事情漂亮的办下来。
几天后,大姨父那边传来捷报在重金开路、合作社名义加持、以及给农户安排就业的胡萝卜诱导下。
那块关键的荒地加菜地,已经通过私下转让加明面上临时租用公家设点的名义,神不知鬼不觉地抓到了陈光明手中!
虽然手续在官方层面还有些模糊地带需要后期补足,但最重要的物权转移已经完成,批文在走流程。
没多久。
陈光明拿到標誌著核心地块租用和意向购买初步生效的文件。
这块毗邻未来主干道十字路口、足有两亩多的开阔地,几乎掏空了他合作社近期的现金流。
不过,机会,来了!
片刻之后,核心团队已经围在铺著简易龙港规划草图的木板前。
陈光明的手指重重戳在刚拿下的那块地上。
“时间不等人,龙港平地起高楼的架势你们都看到了,工地一天一个样,外来嗅到商机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的供销点,必须在第一批固定居民还没完全扎根、市场还一片混沌时,就立起来!”
“安子,工地那边的关係你打通的!”陈光明看向余安,“第一批从平阳调五千条最结实的光明牌中號袋,还有两千条大號袋,按四分钱一个卖给工地方,但有个条件!”
“要求他们在工地显眼处,集中用我们的袋子装沙石,装水泥!”
“给各个施工队的负责人送样品,让他们亲眼看看、亲手摸摸我们的货!”
“告诉他们,光明合作社有稳定货源,价格最优,隨叫隨送,地方上现在用的也是我们的编织袋。”
工地的巨大消耗是天赐良机,让光明牌在龙港的建设浪潮中率先刷出存在感,比任何叫卖都有说服力。
“大姨父,核心地块平整和临时铺面的事,交给你。”陈光明继续道。
“不求豪华,只求最快、最实用,用最结实的竹木、石瓦,抢搭一个能遮风挡雨、面积够大的临时大货棚,明天就动工,同时,平整外围场地,先夯出个能停拖拉机、堆货的硬地场。”
“同步通知万全和平阳各供销点,调配物资,先把部分库存的卡其裤、塑革鞋,特別是最畅销的日用小百货、毛幣、肥皂、针头线脑这些,运一批过来,这是我们供销点的基本盘,不能空著。”
供销点不能等完全建好再开张,必须边施工边营业,抢占市场先机。
“码头的效率就是关键!”陈光明转向余平。
“把你的人手重新调配,组建专门的龙港运输小队,那几艘新买的旧驳船,专跑平阳县城供销点总仓到光明码头这条线。”
“现在优先保证把袋子、百货运过来,確保光明码头装卸速度,堆场管理要清晰。”新买的船和新修的码头,必须立刻转化为支撑龙港前线的物流优势。
指令如疾风骤雨般发出,整个团队像上紧的发条一样高效运转起来。
余安带著几个人,拉著一板车首批塑编袋样品和特供价的协议,直奔热火朝天的工地,
只要搞定这个关键节点,袋子的口碑和市场就打开了一半。
大姨父亲自带领村里跟来的壮劳力和临时招募的龙港本地泥瓦匠、木工,开著拖拉机拉著材料去建供销点。
砍桩、整地、搭竹木框架,叮噹作响,同时,他已经派人急返平阳县城,去调第一批小百货。
仅仅一周后。
这块曾经是荒地的核心位置,模样焕然一新。
一个简易但极其结实宽大的竹木石瓦顶棚已经搭好,足有百余平米。
顶上,龙港供销光明总站的鲜红大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棚子靠里一侧,整齐地堆满了小山般的灰白色光明牌塑编袋。
棚子最前面,利用几个旧木箱和木板临时拼成的简易货架上,已经陈列上了绿绿的商品。
结实的卡其布工装裤、鋰亮的塑革鞋、顏色鲜艷的毛巾、香皂、塘瓷缸、麻绳—“
虽然品类还不多,但摆放整齐,货品簇新,
两个从万全供销点调来的老伙计,穿著乾净整洁的白布褂子,已经开始在接待几个好奇围观的建筑工和刚迁来龙港镇上的居民。
靠近主干道的一侧,场地已经平整压实,预留了大片空地作为未来的堆场和停车卸货区。
没多久。
有拖拉机从新建不久的光明码头行驶过来。
货郎们挤在车斗里,眼前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新鲜又陌生。
几天前还在平阳县城走街串巷的他们,听说了这边的消息,都想要过来看看这座农民第一城。
他们也想看看有没有更多的机会。
“嘎吱——”
拖拉机停下。
“到了,都下车!”
余安笑著道。
货郎们纷纷跳下车斗。
他们下意识地抬头,目光所及,全都僵在了原地,嘴巴微张,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
眼前,是一个大到超乎想像的工地轮廓!
被推土机整平的广阔地基,与远处那些零散破败的农舍相比,这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地基边缘,用白石灰粉清晰標记著边界,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打桩、夯土。
“轰天,这么大一片地,全是给咱们的供销点?”
“是啊,这就是光哥新买的地?”
一个年轻货郎小六子看著这一幕,都惊呆了。
余平看著这群惊呆的伙伴,腰杆挺得更直了,脸上是与有荣焉的笑容,“瞧你们那点出息。”
“光哥说了,这是龙港未来最当街、最黄金的地块,咱们的供销点,可不是以前那种门脸房,
要做就做这新城的第一座批发市场,將供销点做大做强。”
大家很久才回过神来。
他们下意识地开始在心里盘算。
这么大的地方,要是摆开摊子卖袋子、卖裤子、卖鞋,那一天的流水,怕是能顶他们在县城跑半个月!
“光哥这手笔,太豁得出去了。
这手笔太大了,大到连见惯了风浪的他们,都感到一阵震撼,真正感觉到了陈光明跟自己的差距有多大。
这批货郎还只是开始。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消息正在赶来。
现在的新城已经初具规模。
更汹涌的、由四面八方匯聚而来的人潮,不断涌向了龙港新城这片刚刚破土的热土。
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点燃了鰲江两岸沉寂的村落与乡镇。
“农民第一城,发家致富路!”
“龙港平地起,处处是黄金!”
这朴素又极具蛊惑力的传言,在田间地头、在渔港码头、在每一个不甘贫困的灵魂中疯狂发酵。
有挑著货担的小商贩,杂货、针头线脑、土產日用品塞得满满当当,嗅到了这个新兴人群聚集地蕴藏的零售生机。
更有那些已经和陈光明的合作社有生意往来或者听说过光明名號的小商贩、小作坊主,他们目標更为明確,寻找合作社的供销点,想从这里批发更便宜实用的塑编袋、卡其裤、塑革鞋,拿到別处去卖。
市场一片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