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巡视各供销点(6000字)
供销总站开业不过三五日。
这片昔日荒芜的滩涂地块早已变了模样。
陈光明站在新平整的供销站场院里,看著眼前忙碌而有序的景象,知道自己在农民城算是稳稳地立住了。
场院巨大,被大姨父带人平整得颇为结实。
临时搭建的货棚覆盖著簇新的油毡,一垛垛印著光明合作社红字的塑料编织袋整齐码放,规模已经远超万全供销点,成为了新的供销中转站和批发交易中心。
空气中瀰漫著塑料製品特有的气味。
货棚前人头攒动,操著不同口音的货郎、小商贩和建筑工地的採购员挤满了几个临时设立的窗口。
余安领著由老家带来的几个机灵小伙和一个新招的、熟悉本地方言的財务,正手脚麻利地开票、收款、点货、发货。
他们的动作快速,比起最初两天的手忙脚乱,已明显变得嫻熟流畅,完全熟悉了现在的工作。
“余头儿,再给我来三百个中號的,工地上等著用呢,昨天拉的根本不够!”一个皮肤黑、
戴著安全帽的汉子挤到最前面,手里著一把现金。
『李工头,稍等,马上开票。”
“下一个,霞浦乡的?一千个小號?好!”
余安抹了把额头的汗,声音洪亮,指挥若定。
他手里抓著一个木板夹,上面钉著好几联单据,记一笔算一笔,核对飞快。
销路是彻底打开了。
正如陈光明所料,龙港这座平地拔起的农民城,每一刻都需要海量的塑编袋。
建筑工地用於装沙石水泥、居民安置点装生活物资、新开的小作坊装原料和產品,甚至於平整土地的工人垫坐、遮挡日头。
无处不在的需求如同海绵吸水,光明合作社这些优质低价的產品,恰好填满了这个巨大而饥渴的初始市场。
他们的策略也直接有效。
厂价直销,五分钱一个,大量批发更是可谈,童叟无欺,当场付款当场提货。
这比县城的价格更具衝击力,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新城和周边乡镇。
然而,巨大的吞吐量对供销点的运营是严峻考验。
大量不同规格的袋子堆在一起,提货时翻找困难,效率低下,易发错货。
虽然有了自己的光明码头和驳船队,將各个点的运输线拉长了好几倍,確保每日货量稳定供应是难点。
尤其是新购的机器马力全开,產能大增后,对这条水生命线的稳定性要求极高。
本书首发.com,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余安带的几人算盘打得飞起也忙不过来,又要记帐收款又要发货点数还要维持秩序,简直分身乏术。
纯靠人工计数开票,算错帐、记漏单的风险难以避免。
陈光明没有急於插手具体事务,他站在场院外围,冷静地观察著。
大姨父则在指挥工人加固货棚、平整地坪上的坑洼,並用石灰水在场地上画出明確的通道和货物分区標识。
几天观察之后,他才开始插手。
大姨父带人用粗大的毛竹和废旧帆布,在货棚內隔出了清晰的原料区,按照商品的不同进行分类。
每区都有专人负责点数、登记进出库,严格执行凭单发货。
堆码方式也进行了优化,整齐划一,易於清点和运输。
陈光明亲自坐镇光明码头。
他根据供销点每日的销售数据和次日预计需求,逆向推算出作坊的日產量要求,再精確规划船队航次。
驳船队长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担任,確保按时按量运送原料和成品。
同时,码头设立了小型中转仓库,作为缓衝,应对供销点突发的大量需求或船期延误。
大姨父迅速在龙港本地招募了七八个踏实肯干、略通算术的年轻人,补充到销售和仓储队伍中。
老带新,边干边学。
陈光明明確指示,要儘快培养几个能独当一面的仓管和出纳,给余安减压,让他能腾出精力拓展新业务。
同时,建立了简单的轮岗和交接班制度,確保供销点从早到晚都能开门营业,
在陈光明的授意下,大姨父和余安共同设计印製了带有流水號的三联式提货单。
上面清晰標明了日期、提货单位、品名、规格、数量、单价、金额、经手人签字等信息。
一联给客户作凭证,一联供销点留存记帐,一联送作坊作出货凭证,用於日后核算。
这大大减少了错漏。
对需求量特別巨大,且信誉好或由合作社成员介绍的建筑队或大买家,余安试探性地给予了少量赊帐额度和更优惠的批量价。
同时,他开始有意识地登记这些客户的名称和负责人信息,建立最初的客户档案。
这种策略能够极大地稳定住核心客户群,也促进了口碑。
步入正轨的过程並非一而就,问题依然存在。
一次大雨导致油毡棚漏雨,少量袋子受潮。
一次帐目临时短缺了几块钱急得余安满头大汗。
一条驳船因江雾延误导致供销点半天断货引发客户抱怨。
但每一次问题,都促使管理更加精细化,团队的应变能力越来越强。
隨著操作日益熟练,供销点的运行越来越流畅。
嘈杂依旧,但嘈杂中已有了稳定运转的节奏声。
日销售额如陈光明预期般稳健增长。
新招的本地员工很快融入,他们熟悉环境、懂得沟通技巧,成为维繫本地客户的重要纽带。
大姨父甚至搞来了一台老旧的台秤,用於一些建筑队需要按斤称重装沙石的特殊需求更重要的是,龙港供销光明总站开始成为合作社在甌江以南区域的一个强有力支点。
它的存在不仅倾销了合作社的產品,更像一个巨大的信息枢纽和形象展示窗口。
印著光明合作社红字的袋子遍布整个龙港建设现场,是最好的流动gg。
许多原本要去別处採购的小商贩,被供销点的便捷和低价吸引过来。
合作社统一从昆阳採购的原料塑料颗粒,可以直接用船运抵龙港码头,供销站部分仓储也开始承担起向周边小作坊分销原料的功能。
这大大便利了南部成员。
供销站稳定高额的营收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
一些曾经在塑编厂干过但龙港创业无门的技工,听闻这里规模宏大且重视技术,开始在附近徘徊、打探消息。
刘三泉的儿子就被陈光明正式调到了供销站,协助管理仓库的同时,为下一步在龙港本地建塑编厂做准备,他们必须要进行更多的技术招揽。
各地的商人、小贩在此聚集,带来了大量关於市场行情、下游需求、新技术甚至竞爭对手动向的信息。
大姨父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收集整理信息,源源不断匯总给陈光明。
没多久,光明牌就在龙港迅速打响了名號。
准时发货、保证质量、价格透明,逐渐在龙港的新兴商业群体中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当一些小的店铺需要代销时,供销点成为他们首先考虑的对象。
一天傍晚,喧闹的人群散去,夕阳的金辉洒满了硕大的场院和整齐的货垛,
余安疲惫又满足地和轮班的员工做著最后的清点和交班。
陈光明和大姨父站在刚搭起来不久,略显简陋的二层办公室露台,俯瞰著整个供销站和远处渐渐亮起灯火的新城区轮廓。
“光明,码头上说,最后两驳船原料和六百个袋子后天一早准到,仙降那边林晓刚让人梢信来,说有两拨瑞安来的贩子直接找到他,指明要来龙港看看咱这总站。”大姨父点著菸袋锅,匯报著情况。
陈光明点点头,“好,让余安留点神,供销点太红火,怕是要招风。”
“咱们的牌子算是竖起来了,但正轨才刚开头,作坊那边还要再挖潜力,供销点的规模还得扩大,这油毡棚终究不行,另外———“
他指向江对岸依稀的灯火和平江县城的方向,“龙港起飞了,平江那边,才是真正的大码头,
鰲江不能只当运输线,还得是咱们跳到对岸去的跳板。”
大姨父顺著陈光明的目光看去,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在暮色中舒展,“是啊,平地起新城,咱这摊子也是平地起高楼。”
“余安这帮小子成长的很快,你放心,码头那边有我盯著,船队再跑半个月更顺溜,我们算是立住了。”
陈光明的嘴角微微上扬。
龙港供销总站的成功运作,不仅让合作社搭上了造城的红利快车,更验证了厂价直销、交通命脉、规模供销点的联动作用,这一核心模式的强大可复製性。
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著。
陈光明已经初步完成了布局。
接下去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到市场越来越大。
时间不知不觉又来到了年底,
供销点变得更加忙碌起来。
依靠著初具规模的供销网络,两地物资被调动著。
靠著卖年货,陈光明又能赚一笔。
因此年关將至。
陈光明也开始前往各个供销点开始送货物和查帐。
虽然农民城这边將是他接下去一段时间的重心,但整个供销网络的构建却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各个供销点都不能放鬆。
幸好,现在各个点都有人看著。
但是重要的事情和发展方向,还是要他拿主意。
他先回到了三家村。
回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
冬日里的日子特別短,天也格外的冷。
因此厂里面早就下了工。
听到拖拉机的声音后,一家人连忙出来敲,
陈光明早就提早打电话回来说自己今天会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