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还有些试探和生疏,但工人们熟悉的节奏感迅速回归,手指翻飞,布料在机器下快速而精准地移动。
陈母、林雨溪和陈光明立刻化身成了最忙碌的监工和协调员,主要还是陈光明进行调度。
这些他前世在工厂里面经常做。
当然对於陈母和林雨溪还有些陌生,需要好好学。
陈光明也耐心的教,交给陈母和林雨溪去做。
“李大娘,这边裁剪好的布料过来了,一三五组的来领一下!”
陈母洪亮的嗓门在厂里依然清晰,她指挥著几个动作麻利的大从临时划分的裁剪区搬来小山般的布片。
林雨溪则抱著一订单,游走在一排排机器间,不时停下来检查针脚,確认型尺码,又或是提醒新来的员工注意事项:“小菊,线头记得包紧点,跟图样对齐。”
“哎,知道啦雨溪姐!”
扎著大辫子的年轻姑娘响亮地应著,干劲十足。
陈光明站在车间入口,没有过多干涉,他目光灼灼地扫视著整个车间。
眼前这幅景象,整齐的机器队列,忙碌而有序的工人身影,布料像流水般在各工序间传递,这正是他期盼已久的工厂,能够把效率提升不少。
就算是一样多的缝纫机,也能做更多衣服出来,
有了製衣厂生產出来的衣服,接下去肯定文能多开几个供销点了,而且这还远远不是极限。
现在就算所有的缝纫机都搬进来,也只是占了工厂的四分之一面积都不到,还能再放两百多台缝纫机。
与此同时。
厂门口和周建国带来的匠人队伍也没閒著。
“大伙再加把劲!”
周建国站在梯子上,正指挥徒弟们將一块写著仓库重地的牌子钉实,他擦了把汗,“围墙得加高砌瓷实了,边上这工具房今天得给我弄好顶。”
他们要在主生產区之外,儘快完善配套建筑。
运输队的小伙子们配合默契,推著堆满砖块沙子的独轮车在他们身后穿梭。
“来啦来啦!砖头!”
一个壮小伙吆喝著,稳稳將车停在围墙下,
老王则和会计忙著在稍远处的一个临时草棚子下安置桌椅和帐本,这是未来的厂部办公室雏形。
他看著车间方向,听著那隆隆的声响,咂咂嘴,对身边的年轻帐房说:“听听这声儿,这才是干大事的动静,咱们三家村,这次又要有一次翻天的变化了!”
上一次自然是陈光明建起製衣作坊。
然后就是陈光明建立运输队,带著村里人出去开店和做货郎,摊子越铺越大,让大家都能赚到钱。
而这一次的象徵意义更是非凡。
光明製衣厂开工那天的盛况,很快就像一阵旋风般刮遍了三家村周边的每一个角落。
消息传到邻近的乡里,起初人们只是將信將疑。
“听说天井三家村盖了个红砖大厂房?”隔壁乡镇的村民在田埂上议论著,语气里满是不可思议。
他们印象里,天井年年有洪水,村里都穷的很,三家村也才刚刚吃饱饭没两年,怎么就有钱盖厂子了?
但不管他们怎么想,厂都已经在那里了。
很多人就专门过来看。
除了看看厂房外,也是想要找找机会。
光明製衣厂上工的工人,成了最直接的招牌。
每天清晨,穿著乾净衣裳的三家村女人们,神采奕奕地成群结队往村东头的新厂房走。
她们的话题总绕不开厂里的新缝纫机有多顺滑,厂房有多宽散亮堂,还有月底拿到手的工钱又比上个月多了几块。
王寡妇的娘家人也来了,娘家嫂子拉著她羡慕地说:“看看你们村这光景,我之前是怎么也想不到的,听说在厂里踩机器,挣得比男人下死力都多?”
王寡妇满脸骄傲,说了自己这些天赚了多少钱。
大家听了更惊讶了,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扣除口粮和开销,能剩下几十块就算不错了。
三家村,就有自己的厂,村民都能去赚钱。
而且他们还听说,厂里有一部分钱是会拿出来给村里,然后让全村人分的,这可把大家都羡慕坏了。
越来越多外村人开始打听,三家村那製衣厂还招不招人,哪怕当个搬运工、烧饭婆子也行啊!
接下去的时间里。
那些因事需要路过三家村附近的外乡人,或是走亲戚串门的,总会不经意地绕到村东头那片曾经的荒坡。
当看到那座崭新的、气派的红砖青瓦大厂房立在阳光下,朱漆大门亮,宽阔的窗户透出里面井然有序的劳作景象,以及运输队的小卡车进进出出运送布料、拉走成衣的繁忙景象时,无不驻足良久,满心震撼。
“瞧瞧人家这阵势!这才叫办厂啊!”
“喷喷,听说那机器,一台就顶得上別人辛苦干半年”
“还是陈光明有本事啊,带著全村鸡犬升天,这日子,眼热死人了,我怎么就不是三家村的人呢!”
羡慕的情绪在发酵中逐渐变成了一种广泛传播的惊嘆。
很多村的村支书和干部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派人甚至亲自上门取经。
“老陈啊,你们村这可是抱上金砖了,这厂子——到底是怎么弄起来的?政策上,真允许?”
“光明,我们那也有几个手巧的媳妇姑娘,你看———能不能安排进你们厂学学手艺?”
“对呀对呀,我们村也有片荒地,你看能不能跟著学学办个什么?”
陈光明笑著应酬,解释著掛靠、村集体发展、土地政策新精神,但核心的供销网络和光明牌这个品牌所带来的订单保障,却是外人难以复製的。
一时间,天並垟、三家村、陈光明和光明製衣厂,都成了十里八乡最响噹噹的名號。
就在光明製衣厂开工的热闹还未完全散去,一辆熟悉的乡镇政府用的二八大槓停在了陈光明家门口。
车上的人,正是如今已升任乡副主任的曹主任。
曹主任利落地翻身下车,人还没进院门,洪亮的声音就先到了,“光明!陈光明在家吗?”
正在临时作为办公点的堂屋里和林雨溪核对新厂第一批物料清单的陈光明闻声抬头,脸上露出笑容,赶忙迎了出去:“曹主任,稀客稀客,快请进!”
曹主任大步流星地走进院子,还喷喷称讚:“光明啊,你动作太快了,我今早才在乡里收到信儿,说你们村平地起高楼,建了个顶气派的大厂房,机器都摆进去开工了,我一听就坐不住了,赶紧证车子过来瞧瞧,果然不愧是你啊。”
这两年,陈光明真的给了他太多惊讶了。
就连他能升这么快,都有一些是陈光明的功劳。
陈光明將曹主任让进堂屋坐下,林雨溪早已泡好了茶递过来。
“曹主任您过奖了。”陈光明谦逊地笑了笑,“村里大伙儿齐心,都盼著厂子早点儿建好,工期上催得紧。”
“周叔他们那些老匠人手艺扎实,再加上我爹运输队那边料供得及时,总算是在这好天里赶出来了。”
“光听说不行,得亲眼看看!”曹主任急不可耐地端起茶碗,顾不上烫,吹了吹就呷了一大口,“快,带我去厂里转转。”
“这红砖青瓦的大厂房,在咱这十里八乡可是头一份,去年咱们想著搞元宵灯会拉动个经济,
你给添了把大火把灯王搞起来了,我就知道你小子有想法。”
“没想到这想法落实得这么快、这么实,你这可不是简单开个作坊了,这是真正办起厂子了!
陈光明看著曹主任眼中那份热切和急切查看的劲头,心里也明白。
曹主任新官上任管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亮点和实打实的经济增长点。
光明製衣厂这么大的动静,如果能运作好,不仅对他个人,对乡里的经济工作和政绩都是极大助力。
而对於他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只要能得到曹主任的支持,製衣厂绝对能做大做强!
“曹主任想看,那正好去指导指导工作。”陈光明站起身,“雨溪,把帐本收好,走,曹主任,我陪您去厂里。”
两人走出家门,径直朝村东头方向走去。
一路上,不断有村民热情地向曹主任和陈光明打招呼。
不少刚下工或在附近忙活的村民,看到曹主任这乡里来的大干部亲自来了,脸上都带著敬畏,
远远地围观著。
很快,那座崭新、醒目、立在村东头荒坡上的红砖青瓦厂房就映入了眼帘。
曹主任远远地就放慢了脚步,由衷地感嘆:“比我想像得还要大,还要规整,光明,你这厂建的好啊!”
他也不是没去过其他厂。
但是相比起来,陈光明的厂似乎更正规!
虽然是私人办的,但给他就是这么一种感觉。
厂门口依然有进进出出的工人和运送物料的运输队小伙,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阳光的感觉。
这是他在其他厂的工人身上没见到过的,让他对这个新建的厂房越发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