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我的时代1979! > 第180章 山头(今天12W字,求月票不过分吧)

第180章 山头(今天12W字,求月票不过分吧)

第180章 山头(今天1.2w字,求月票不过分吧~)

如果时间有刻度,那么1980年1月1日,对于上海,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像是一个被格外用力刻下的印记。

这不是一个关于传统农历新年的故事。

没有祭祖的香火,没有守岁的灯火。

在1980年之前,元旦,更像是一个存在于日历和单位放假通知上的、略显严肃的符号。

它意味着“辞旧迎新”,但这个“新”究竟是什么,许多人的心里,既迷茫,又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期盼。

而这一年的元旦,不一样了。

空气里,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松动感”。

好像一根被绷得太久的弦,稍稍松弛了下来,发出了令人愉悦的嗡鸣。

它没有张灯结彩的盛大狂欢,却有一种更深刻、更内在的悸动。

你能从主妇们精心计算的票证里,从年轻人对一件新衣的渴望里,从全家围坐看电视的专注里,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以xx为纲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而一个以“生活”本身为中心的、热气腾腾的时代,正踩着小心翼翼的步子,但又无比坚定地,向我们走来。

黄浦江的汽笛依旧,但它吹响的,是一支全新的、驶向未知却也充满希望的航程。

对于生活在1980年元旦的上海人来说,“明天”这个词,第一次,变得如此具体,如此值得期待。

在苏曼舒家那顿丰盛而温馨的午饭,驱散了元旦日的些许寒意。

许成军回到淞庄宿舍,用凉水洗了把脸,微醺的暖意仍需清醒一下。

望着窗外略显清冷的校园,他想起独自在图书馆宿舍的妹妹晓梅,这样的节日,她第一次远离父母,身在异乡……

想到这里,许成军披上外套,快步走向图书馆职工宿舍。

“晓梅,走,哥带你出去转转,感受感受上海的元旦!”

许成军敲开门,对着有些蔫蔫的妹妹笑道。

许晓梅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收敛了些,强打着精神:“好呀哥!我去换件衣服!”

兄妹俩走出了复旦校园,融入了1980年元旦的上海街头。

节日的气氛比平日浓郁些许,街上行人多了些,脸上也大多带着些许轻松。

橱窗里张贴着“庆祝元旦”、“迎接八十年代第一春”的红纸标语,偶尔能见到孩子们举着新买的、色彩相对鲜艳的气球或简易的玩具。

寒风依旧,但阳光不错,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

许晓梅起初还有些拘谨,慢慢也被街景吸引,指着一些穿着“时髦”的年轻人小声跟哥哥议论,情绪似乎高涨了一些。

傍晚,华灯初上。

许成军带着妹妹来到了位于南京西路的“红房子西菜馆”。

这家创建于1935年的老牌西餐厅,在改革开放初期,是sh市民心中“高档”、“洋气”的代名词之一,也是少数在1980年元旦能提供较好餐饮体验的场所之一。

推开厚重的玻璃门,温暖的气息夹杂着食物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

餐厅内部装修典雅,铺着白色台布的餐桌,锃亮的刀叉,穿着整洁制服的服务员,都让许晓梅有些局促和好奇。

落座后,许成军熟练地点了餐,毕竟西餐在后世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

罗宋汤、土豆沙拉、炸猪排、葡国鸡

主食是烤得外脆内软的面包片。

许晓梅学着哥哥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着刀叉,对每道菜都充满新奇。

许成军耐心地教她,轻声介绍着这些“洋玩意儿”。

然而,吃着吃着,许成军敏锐地察觉到妹妹的状态不太对劲。

她虽然努力跟着哥哥的节奏,小口吃着东西,但眼神时常会飘忽一下,嘴角强撑的笑容也显得有些勉强,偶尔会停下动作,望着窗外闪烁的霓虹发呆。

这个离家后一直表现得很坚强、甚至有些泼辣的姑娘,在这样的团圆节日里,终究是难以抑制对家乡、对父母的思念。

许成军心里轻轻叹了口气。

他放下刀叉,伸出手,温暖宽厚的手掌揉了揉妹妹的脑袋,动作轻柔。

“想家了吧?”他声音不高,带着了然和温情。

许晓梅猛地回过神,下意识想否认,但迎上哥哥的目光,鼻尖一酸。

她低下头,用叉子无意识地戳着盘子里的土豆,小声嘟囔:“没……没有。”

许成军笑了笑,没再追问,而是从随身带着的帆布包里,摸出两封折迭得整整齐齐的信。

“喏,临走前,爹娘偷偷塞给我的,让我找个合适的机会再给你。看来,现在就是时候了。”

许晓梅惊讶地抬起头,接过信。

信封是那种常见的牛皮纸,上面是父亲许志国瘦硬熟悉的字迹,一封写着她名字,一封写着许成军名字。

她迫不及待地拆开属于自己的那封。信纸是学校稿纸,母亲陆秀兰的字迹占了大部分,絮絮叨叨却字字关切:

“晓梅吾女:

见字如面。

上海天冷,潮气重,你打小怕冷,妈给你织的那件枣红色毛衣务必穿在身上,莫要贪图好看冻着了。毛裤也放在箱子最上面,冷了就穿上,别嫌臃肿。你爹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图书馆工作,琐碎但能接触书本,是好事。待人要诚恳,手脚勤快,眼里有活,同事们自然待见你。遇事莫慌,多想想,实在难决断,就问你二哥。

听说上海花样多,吃的用的,别太省着。你哥有稿费,该花就花,吃饱穿暖最要紧。家里一切都好,我跟你爹身体硬朗,勿念。就是你爹……他嘴上不说,每天吃过晚饭,总爱搬个小凳坐在门口,朝着东边(上海方向)望一会儿,烟抽得比平时多。

想家了,就写信回来,拉拉家常也好。纸短情长,望你一切安好,安心工作,抽空学习。

母:秀兰

父亲在信纸最下方,挤了一行小字。

晓梅:独立在外,凡事三思。家中勿忧,专心前程。另,汇款单随信附上,五十元,贴补用度,切莫推辞。

父字”

看着母亲那熟悉的、充满烟火气的唠叨,尤其是父亲那句“朝着东边望”和偷偷汇来的、对他们家来说不算小数目、几乎是他大半个月工资的五十元钱,许晓梅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再也忍不住,啪嗒啪嗒掉在信纸上。

她把头埋进臂弯里,趴在铺着白色桌布的餐桌上,小声地呜咽起来。

离家的委屈,节日的孤单,对父母深沉而笨拙的爱的感知,在这一刻终于决堤。

许成军没有劝阻,只是默默地坐着,轻轻拍着她的背,任由她发泄情绪。

过了一会儿,呜咽声渐歇,许晓梅抬起泪眼朦胧的脸,有些不好意思地擦了擦眼睛,又拿起哥哥那封信看。

许成军那封,母亲叮嘱得多是“学业为重,劳逸结合”、“与师长同学和睦”,而父亲的话则更简练,也更深沉:

“成军吾儿:

信收悉。

复旦乃学术殿堂,朱先生学养深厚,望你珍惜机遇,潜心向学,莫负韶华。治学如做人,需严谨,亦需开阔。你志在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路阻且长,望你持守本心,砥砺前行。

家中诸事顺遂,勿念。你母亲气管炎入冬后稍有反复,已按方服药,无大碍,不必担心。你兄建军前日来信,言及南边局势渐稳,他一切安好,嘱我转告你们兄妹安心。

晓梅年幼,初次离家,你既为兄长,又同在沪上,需多加看顾,引导其独立,亦给予温暖。遇事你二人多商议。

前路漫漫,望你步伐坚定,眼界宽广。书不尽意,望自珍重。

父:志国

母亲在末尾添了一句:儿啊,按时吃饭,夜里写东西别太晚。钱不够了就跟家里说。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极道武仙:从下海採珠开始 每日一卦,从坊市散修到长生仙尊 大胤武圣 从血脉玄鉴苟成万古仙族 重生游戏黄金时代:我成世嘉太子 吞噬星空,肝成宇宙最强 摄政妖妃的赤胆忠臣 苟在修仙界吞噬成圣 火影:人在木叶,我叫漩涡面麻 木叶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