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没有直接否定,但语气里的凝重说明了一切一一难度高到令人室息。
另一位材料学权威也补充道:
“赵总的担忧很现实,这个方案提出了很多闻所未闻但逻辑严密的新材料物性需求,比如那个“惰性偽装金属粉末”在特定频段磁场下的响应特性,以及诊断接口描述的那种『温润磁吸感”。”
“这.这需要对材料在微观电磁场下的表现有极其深刻的理解,我们现有的材料资料库里,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参考。”
是的,相比於方案的可行性,现在最大的问题在於,他们根本判断不了。
从设计角度出发,自前他们没有在方案里找到任何漏洞,当然了,前提是方案里写的那些材料参数没有丝毫掺假或者错漏。
但是,找他们是过来论证的,要是一股脑相信方案,那直接立项研发算了,
还要他们干嘛。
只是,现在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起码得让他们知道这方案是哪个研究所,哪个团队设计的吧,设计的依据又是什么,他们才更好判断。
而另一边,曾在洛珞改良长征五號整流罩时有过合作,空气动力院的陈立秋教授此刻却带著不同寻常的热切,他快速翻看著关於防御机制的部分:
“等等,看这里!自適应防御逻辑模块描述、动態熵变多相密钥、环境变量耦合的物理不可克隆函数—.
“妙啊!这不止是武器设计,更是对未来智能安检漏洞的一种极限推演!完全跳出了我们现有思维框架!”
他的声音带著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隨即又沉下去:
“但这套防御系统的算法模型—简直像是经歷过无数次实战检验提炼出来的,太精细,太『真实』了,不像是纸上谈兵的构想。”
陈教授的话说的有些欲言又止。
其实他此刻突然有了一个很恐怖的猜想,儘管他的理智一方次在告诉他那不可能,没有人可以在不经过任何实验检测,仅靠算法和模型就设计出这样一套精密的方案。
但很快就被他脑海里另一个小人反驳了:
“还真有,同样的数据庞大,逻辑縝密,而且那套方案他还是见证者。”
只是:
“为什么会是纳米材料学呢?”
隨著对方案的了解越多,他越是惊嘆,也更加肯定了他心中的猜测,儘管他毫无依据。
“还有这里”
一位来自精密机械研究所的老专家,指著能量传输网状通道的细节放大图:
“这个『三位一体”结构设计,能量传输、信息通道、力场约束融为一体,
冗余度极高,理论上確实能大大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但製造工艺呢?微米级別的精密嵌合、复杂力场发生器小型化、还有维持晶尘立方体稳定的手段这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一个设计错误,整个结构就可能崩溃。”
会议室的空调似乎都停止了运转,空气粘稠得如同凝固的铅汞。
除了低语的分析,只剩下茶杯触碰桌面的细微声响。
专家们在震惊和困惑中,反覆查看著每一个细节。
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各自的团队也一直走在这一领域的最前线,
但是这份方案还是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畴。
他们实在想像不出,这么一个“空中楼阁”般的设计方案是怎么搞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