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当然想徐徐图之,但陈氏兄弟和东门家不同意,他们此刻杀来,便是要与本官搏杀,我只能赌了。”
“之前本官已说过一次,若不能一扫滎阳粮事的弊端,本官自掛西门,以谢县官厚望隆恩,定然不反悔。”
“尔等那日说了愿意追隨本官,本官深感欣慰与震动,但与本官同死,不如在这世间活著,好多做些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崑崙。”樊千秋说这些话时,笑得倒是轻鬆写意,但多少仍流露出一些悲壮、决绝和从容。
堂中的属官自然也很动容,他们想起这一个月发生的事:追缴县仓几十万解粮的亏空,撤换滎阳旧属官,应对骤起的粮荒,
他们只参与了这三件事中的最后一件,便已经觉得困难重重,但是前两件事几乎是县令孤身完成的,想一想便知难上加难。
正如樊千秋所说地那样,仅仅一个月,不仅未被收买同流合污,更能在铁板一块的滎阳城获得下注的机会,应该感到侥倖。
“下官谨遵使君的教诲,绝不敢背弃,定然尽心用命。”马合说道。
“我等愿追隨使君步履,定竭尽全力,不负县官厚望!”司马迁极动容地抢先道,卫布和卫广等人也全部起身,行礼领命。
“好,那我等便用仓中这几十万斛粮,还有这一条命,与陈氏兄弟,还有五穀社好好赌上一把,看鹿死谁手!”樊千秋道。
“诺!”眾人立刻答下。
今日,滎阳粮市很热闹,几乎已赶上之前未闹粮荒时的热闹程度了。
但是,这份热闹也透露出一丝的古怪,因为多起来的只是买粮的人,卖粮的粮肆仍然全都关著。
因为半个月没有开肆了,不少粮肆的凉棚和门檐下都已掛上了蛛网,在今日的晴空和冷风之下,蛛丝飘摇,很有几分淒凉。
北官肆就开在滎阳桥北桥头东侧十几步之外,此处原有许多小粮肆,因为这半个月来无人设肆,已经全部统一划归北官肆。
这块长一百步、宽二十步的空地被建成了东西走向的一座露天货栈,四周用柵栏木墙隔开,角落上有望楼,关防得很严密。
整个北官肆被分为背靠背的两个院子,分別设置有进口和出口:后院稍大,
用来屯粮;前院稍小,专供交易。
北官肆运作的模式和私人粮肆也差不太多,在前院交钱,在后院提粮。
进口入、出口出,整个官肆的运作比私人粮肆顺畅许多。
除此之外,户曹派了专门负责写立券约的书佐留守北官肆的肆楼,可让行商交易更便捷。
不似以往,买卖双方还要先到县寺立券约,然后再交割。
北官肆设立到今日,已过去十日了,每日来北官肆购粮的行商一般有六七十人。
这些行商购粮之后,多会卖往外县、外郡或是关中一带。
商路近,出息就低,但一年可以跑个十多趟;商路远,出息就高,但一年只能跑五六次,路上遭劫的风险也会更大。
总体而言,原先的八十钱算是高价,卖到各处去虽然有利益,可出息却少一些。
八十钱的粮,在本郡转卖为九十钱,去掉五钱成本,每斛平均可赚五钱,每年可跑十五趟。
在关中转卖为九十五钱,去掉八钱成本,每斛可赚七钱,每年可跑十一二趟。
在边郡专门为一百一十钱,去掉十二钱成本,每斛可赚十八钱,每年可跑五六趟。
以家为单位的小行商每次可卖二百斛粮,可赚一万五千钱到两万钱之间。
总之,一年下来,三五个壮劳力配合,便等於几百亩良田出產,已经非常划算了。
这还是最小的行商,大行商有能力一次贩几万斛粮,经过长途的贩运后,跑一次的总利润便是几十万钱。
一年下来,便是百万钱以上了。放在任何一个郡国,能將货殖之事经营到这个规模,在当地便已经算是首屈一指了。
每一日,来滎阳北官肆购粮的这些行商,八成都是买几百斛粮的小行商,他们会吃去北官肆每日放出来的两成粮食。
剩下的十多个行商,则会吃下每日放出来的八成粮,这倒也完美地符合所谓的“二八定律”了。
北官肆才开肆十日,还不足以让这些粮商跑个来回,所以每日来的行商是本月头次来官肆购粮。
大部分只想赚钱不想闹事的行商,对於北官肆是好感多过恶感的,毕竟,只要有粮卖,有钱赚,行商的心便会安定。
在过去的这十日之中,北官肆都是准时在卯时开肆,一直经营到酉时才停止交易。
每日备好的五万斛粮,一般都要到申时之后才卖完,有时候,五万斛粮还卖不完。
尤其是从第五日开始,行商发现每日的粮都很充足,便也不急著大肆买入了,都想等等看,有没有可能再等到降价。
至於零卖的南官肆,定下的两千斛粮更不可能卖完。
一是滎阳城需要买粮来吃的黔首只有两万人,一月耗粮最多就是六万斛,每日供应两千斛,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二是大汉黔首手中可流动的钱其实並不宽裕,多数人都是按月买粮,就算想要囤积,也是没办法囤积的。
总之,南北官肆设立以来,滎阳粮肆虽然仍很冷清,却並没有真正地闹过粮荒。
滎阳城出粮的粮道,仍畅通无阻,县外各地,亦没有因此而出现粮价的大波动。
但是,今日的情形却有些不一样。
卯时,北官肆的前院的门刚打开,五六十穿著各异的人便涌了进来,而后便爭先恐后地衝进几间售粮的小阁里。
平时,同一时间最多只有五六人买粮,从没有出现过这么多人一齐买粮的场面?所以,场面顿时便混乱起来了。
虽然有几十门亭卒拿著兵刃维持秩序,可前院仍然是叫声一片,他们倒也不闹事,只是吵吵地想要买粮。
户曹马合自然立刻就去向城外的樊千秋通风报信,滎阳仓官朱驰则在北官肆维稳大局面!
朱驰倒也善於应变,他先跑到望楼上四处眺望,立刻就看到城內城外还有行商赴来,对岸的南官肆亦人头赞动。
於是,他立刻回到了官肆中,安排后手,稳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