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刘彻做了三件事:盖棺定论 肃清余毒 定调伐匈奴!
田蚡死了,长安城的形势自然是风云变幻,一阵风浪高过一阵。
刘彻一连三日在未央殿举行廷议,雷厉风行地处置了三件大事。
头一日,皇帝下令让群臣议论针砭“田蚡之死”一事。
新丞相竇婴不负眾望,刘彻刚刚开口,竇婴就率百官上了贺表,跪在朝中高呼“祥瑞降世,皇帝有德”。
中大夫主父偃亦很识趣,上了《瑞雷利天下书》,引经据典,將“田之死”描成预示盛世將至的祥瑞於是,在百官山呼海啸般的庆贺祝颂声下,“田之死”盖棺定论,成为一件记入官方史书的“祥瑞”。
接著,竇婴又呈上了三公九卿联名的上书,请求罢去武安侯、周阳侯和盖侯之爵,以此平息天下人之怒。
刘彻在假意斥责竇婴施政过於“刚猛”后,宽宏大量地只將这三个列侯的食邑削为五百户,但保留爵位。
至此,王田三脉,一不振了。
刘彻的“仁善之举”,自然让“陛下仁君”的讚颂声再次在未央殿中响了起来。
而后,便是刘彻收买人心的举措。
对上,刘彻下令少府拨一亿钱整修长乐宫,既以此彰显天下对太后的尊崇,亦是以孝子之名抚慰失去至亲的太后。
对下,刘彻给六十岁以上的老者赏赐酒食和王杖,以此稳定抚慰民心,同时向天下彰显自己乃是一个爱民的仁君。
上敬太后可日孝,下抚黔首可日仁。
不是仁君,难道是昏君不成?
刘彻在这场政治作秀中,不仅统一了朝政,更为自己博得了圣名。
第二日,刘彻又一次在前殿举行集议。
一进未央殿,刘彻便阴著一张脸,在朝臣瞩目中走下了玉阶,来到了殿中,再步从所有朝臣面前慢慢走过去。
行完一轮后,刘彻训斥了许多朝臣,理由乃“戴冠不正”“衣衫不整”“脸面不洁”
“口臭熏天”“头髮油污”。
这些事情如果是放在这未央殿之外,那都是无伤大雅的小细节:哪怕是在殿中,只要没有人纠察,亦无伤大雅。
但是,一旦皇帝提了出来就不同了。立刻从“不拘小节”上升到了“殿前失仪”和“天不敬”,这都是大罪名!
与前一日的“和风细雨”有些不同,刘彻当场就罢免了二十五个六百石到千石的官员,更將其中五人投入詔狱。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立刻让朝堂上的官员人人自危。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101??????.??????】
因为所有人都能看出来,“衣冠不整”也好,“殿前失仪”也罢,都是欲加之罪罢了。
这些朝臣落马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结党”一一他们结的“党”,自然就是“田党”
在这毫无徵兆的致命一击之下,还在找活路的田党被一扫而空,都来不及转投向竇婴。
清除了田党之后,刘彻又当场指使竇婴从郎官和侍中里拔擢了一批官员,填充了空缺。
按照以往的成制,具体的人选当由丞相定,皇帝不必过多过问。
但是这一日不同,刘彻当场拿出一份名录,一个个地念了出来,直接让丞相竇婴照办。
刘彻选人很得当,並无任何一个人是超迁,而且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没有给任何人留下干预和置喙的机会。
虽然所替换的这些官员只是六百石和千石,並没有涉及品秩在此之上的“高位”,但却有釜底抽薪的功效。
上面倒了田,下面没了根基,中间的列卿和九卿哪怕是田党,也已经无伤大雅了,
再也没有翻案的可能。
於是,在这一进一出之下,大汉朝堂上的格局为之一变。
田党彻底拔除,竇党未能成型。
在这雷厉风行的处置下,朝政的核心虽然仍是丞相这百官之首,但相权再难与皇权抗衡,只能亦步亦趋了。
要彻底解决相权的问题,刘彻还要推出许多的制度规则。
但是最重要的一步已经迈出了。
第三日,刘彻再一次召集廷议。
与前两次廷议不同,这次廷议请了不少有名望的儒生。
以往廷议,百官公卿都会提前知道议题,但这三日的廷议,他们却半点消息都未得到所以,刚刚受过惊嚇的百官公卿自然已如“惊弓之鸟”,只能静静等待皇帝独断乾纲。
果然,这一日朝臣在未央殿刚刚坐稳,主父偃便呈上了《请伐匈奴书》,请皇帝下詔出兵討伐匈奴贼寇。
朝臣们自然记得主父偃是以《諫伐匈奴书》起家的,对其见风使舵的本领是自嘆不如,更流露几分不屑。
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更让朝臣感到疑惑不解。
徐乐和严安这两个名声极佳的儒生竟然也站了出来,推翻自己过往所提出的“匈奴不可伐”的言论,力挺主父偃。
朝臣们只当主父偃想方设法矇骗徐乐和严安与自己一道,他们哪里知道,是樊千秋给二人开了不能回绝的“价码”。
这个价码,自然就是徐严两家闔家所有人畜的性命。
当然,樊千秋和万永社其实根本就未在明面上露脸,而是趁著田身死,长安黔首议论灾异祥瑞的热潮,要了些手段。
樊千秋命人寻来两块石头,用猪血在其上写了“附和田,諫伐匈奴,亦是无德,將受天罚”,然后扔进两家的马。
田之死实在太过於惨烈,徐乐和严安又是热衷谈论“阴阳灾异”的儒生,所以,轻而易举就被这两块石头给嚇住了。
他们不只是因为担忧亲眷的性命才被嚇住,更因他们发自內心地认同“附和由,亦是无德”的说辞。
恰好此时,主父偃找上门,邀请他们一同“上书皇帝,请伐匈奴”,这自然就得到了二人的连声附和。
一头是自家的性命和皇帝的大略,一头是田党的恶名和天罚的威胁,徐乐和严安根本就不用太过纠结,就能做出决定。
於是,在主父偃这三个儒生的引导之下,第三次廷议的过程比刘彻想像得还要顺利。
以田党为核心的主和派已经被清除一空,自然不会再站出来反对。
李广等主战派则紧跟在主父偃等人身后,纷纷上言“请伐匈奴”。
最后,竇婴適时地站出来,带领百官大谈“討伐匈奴时机已到”。
有主父偃等儒生站出来替“討伐匈奴”辩经。
有李广等宿將起身振臂为“討伐匈奴”发声。
有竇婴等文臣高声领命为“討伐匈奴”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