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吃蝗虫之类的办法就算了,这玩意儿吃不得。
蝗虫是有毒的。
別说人不吃,鸟都不吃。
后世吃的蝗虫与其说是蝗虫不如说是蚂蚱。
这两个可以说是一个东西,但是还是有区別的。
用非常不专业的话来讲,蚂蚱一变黄,那么就有毒了。
就不能再吃了。
所以每次蝗灾的时候,百姓对於蝗虫只有绝望。
这玩意儿一旦变成蝗灾,那就是过亿的规模,还是连吃连生的那种。
有时候这个蝗灾还没过去,刚生下的蝗虫就孵化出来了。
农科院对於蝗虫虫卵的解决办法给出了三点最有效的方案。
一个是人为的毁灭,让人去找,让人去毁灭。
这个非常费事。
一个则是依赖鸡鸭,他们发现鸡鸭有时候会吃虫卵的。
最后一个则是联合太医院开始研究药水。
试图利用药水杀灭蝗虫虫卵。
毕竟蝗虫的虫卵也不是很深。
药水什么的倒还真的研究出一些有效果的,至少在农科院的人看来,虫卵是死掉了。
但是土地那么多那么大,需要多少药水呢?
灌溉土地用水都紧张,何况药水呢。
成本还是太大。
所以目前最实用的办法还是靠人力和靠鸡鸭。
人和牲畜,算是消灭蝗虫的最有效办法了。
至於后世,撒药才是最主要的手段。
不过即使如此,蝗灾的威胁性还是下降了一大截毕竟官府可以组织人手进行清理活动。
这样的组织行动肯定不能將蝗虫消灭殆尽,但是只要消灭六七成,那么对於地方而言,几乎就是大幸了,
那样的规模最起码是有扑灭的希望的。
就算不行,那经过几地百姓的扑灭,其规模也就寥寥无几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还是信心,对於民心振奋。
之前的蝗虫有点神秘学在里面,因为不清楚蝗虫究竟从何而来。
导致很多人对於蝗虫抱有疑虑。
再加上一些人的煽动,总是可以想起一些有的没的。甚至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在助攻。
对於朝廷的统治很不利。
但现在则不同了。
蝗虫的生长繁殖对於大明百姓而言不再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了。
蝗神崇拜的基石不能说彻底瓦解,但是很难再利用恐惧让人去崇拜了。
最重要的是,老百姓不会因为恐惧而畏惧蝗虫,不敢扑灭蝗虫。
之前就因为百姓对於蝗虫的繁衍不了解,导致百姓认为是什么天啊,神啊,或者蝗神之类的东西的惩罚。
所以不敢触怒,只能磕头谢罪,祈求蝗虫饶恕自己。
这种坐视蝗虫啃食庄稼的行为,无异於助长了蝗虫的气焰,甚至增大了蝗虫啃食庄家的规模。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
只要这份报刊发出,那么天下就对蝗虫大为了解,各地官员也就知道该怎么预防,该怎么减少蝗虫的数量了。
甚至各地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巡蝗御史,来迴转著查看各地田亩的蝗虫虫卵的情况,上报建议是否要动用民力进行清剿。
这个想法是內阁提出来的,甚至张居正都不认为需要专设什么巡蝗御史,直接让各地巡按的御史多一项事物就完事了。
让朱翊钧都有点心疼大明的御史了。
大明的御史才是中流砥柱,別看御史这两个字看著像是专门上书喷人的。
虽然人家的工作的確如此,但是御史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各地冤情、军情、违法乱纪的事情、查案子之类的,御史多少都能插手。
很多调查都需要御史去。
可以说,御史的存在保证了大明的下限。
这群人的工作已经很多了,现在又加了一条。
真是太可怜了,但是朱翊钧並没有反对。
能省点钱总是好的。
同轻归同情,但是休想冒犯自己的利益。
除此之外,大明农科院的工作就是培育水稻、麦子等农作物的事情了。
不过朱翊钧还给他们安排一个活,那就是研究种植方法的问题。
朱翊钧对於农业了解的不多,但是学习歷史嘛,农业的事情也知道点。
比如朱翊钧就知道交叉种植农作物貌似会提高產量。
又比如种植大豆什么的,貌似可以给土地增肥,
这些朱翊钧只知道个大概,但是无所谓,他统统交给了农科院进行研究。
农科院採用实操和理论考试的办法招人的。
还真有不少读过书的农夫应聘,这些人不敢说有多厉害,但是写个文书,总结一下种植经验,还是可以做到的。
除此之外,就是各地官员推荐的一些种田能手,这些人朱翊钧都会进行验证,確认属实之后就特招。
不过农科院的人编制属於背吏,但是借了背吏改革的东风。
但朱翊钧已经有了打算,等报刊发放天下,让天下人震动之后,朱翊钧就打算在农科院挑选几个典型人物,给他们封官,赐予同进士。
提高这些人的政治地位。
他不打算让农科院和翰林院打擂台,但是他得保证农科院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保证自己的部门的拨款不会被挪用,不会被削减。
这样他才能放心。
朱翊钧最怕的就是人亡政息,他得確保自己的一切改革成果都可以延续到后世。
报刊內的內容除了蝗虫之外,朱翊钧还刊登了方孝孺的事情,算是拨乱反正了一番。
细数自永乐年间以来方孝孺的人物形象的变化,以及提到方孝孺的书籍都是怎么一代代的塑造方孝孺这个人的。
让大家好好看看这位方孝孺,什么读书种子是怎么一步步的诞生的。
除此之外,此次报纸就没有什么劲爆的內容了。
甚至小说朱翊钧都没有刊登。
他是懂传播学的,知道爆点不能太集中,不然没热度。
就这么两个新闻蛮好的。
他又不是为了震惊而震惊,舆论產生的效果才是朱翊钧所需要的。
“皇爷。”
官宦急忙进来。
“怎么了?”
朱翊钧问道。
“戚继光等有功將领已经抵达京师。”
“如今要来面圣了。”
宦官稟告,他知道皇帝一直在等这个戚继光。
“很好,那就选他入宫吧,让朕好好看看这位国之柱石。”
朱翊钧精神振奋,终於可以见到戚继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