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见戚继光
农科院也是朱翊钧这几个月搞出来的。
要研究耐寒的杂交水稻,必然需要设立一个专业的部门进行管理。
农科院的设立也不是很复杂。
对於朱翊钧而言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
御马监手里面的土地並不少。
用来给农科院研究农作物种植什么的刚好。
大明皇帝的生活相比歷代以及满清而言算不上特別奢侈,也很少兴建土木,修建什么园林。
皇宫的占地面积也不是很大。
但是每一任大明皇帝的死后其皇庄、皇田都会扩大。
不论其生前名声好,还是名声坏。
哪怕是弘治皇帝这样被讚颂的皇帝也不例外,哪怕他即位之后归还了之前宪宗皇帝侵占的农田,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死后的皇庄比宪宗皇帝的皇庄规模还要大一些。
当然,皇庄规模大並不代表土地兼併。
这种规模的扩大只是代表当地的农民要给皇帝交一份税,並不是真的说皇帝拿走了王二的三亩地,抢走了李三的五亩水田。
王二、李三只是变成了佃农,並不是无地农民。
土地名义上是皇帝的,但实际上还是他们的。
相当於给皇帝偷献交税罢了。
或许有人质疑,你说是他们的就是他们的吗,名义上都不是了,那么过些年来没收,
不认帐怎么办。
这就是外行人的想法了。
事实上很多人动輒农奴的喊就是因为外行,內行人都说佃农,从不说什么农奴。
盖因农奴是农奴,佃农是佃农。
有人身依附关係、且有法律强制劳动的农民,那叫做农奴。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有土地使用权,且土地所有权归他人的农民叫做佃农。
两者不是一回事。
欧洲是欧洲,亚洲是亚洲。
千万不要认为欧洲人种地,亚洲人也种地,就生拉硬套。
大明佃农有一项特殊的权力,这个权力是写进法律里的,那就是永佃权。
这个永佃权其实参考后世,很多人就清楚了。
简而言之,就是有使用权,但是没有所有权。
土地產权虽然在王老爷、朱皇帝那边,但是佃农拥有永佃权,只要佃农定期给钱,那么佃农就有权力使用土地,可以决定荒废土地,可以决定土地种什么农作物。
对於这些,地主和皇帝都是无权干涉的。
至於佃农要交的税或者田租,那也是有法律进行限制的,可不是想要多少钱就必须缴纳多少钱。
不过皇庄的扩张是另一回事,这里面有的是土地兼併,御马监利用权势和金钱兼併一部分土地。
还有的则是在皇帝和朝廷默许之下的“收回”。
什么意思呢?
这里面涉及到了洪武皇帝的一个仁政,一个天大的仁政,那就是永不起稞。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讲就是。
大元开国后进行了退农还林的活动,把农田用来养马。
大明建国之后,为了鼓励生產,开发农田,洪武皇帝昭告天下,除了现有的土地之外,新开发的土地永不收税。
这个政策在永乐宣德年间还是在执行的,正统以后就开始崩坏了。
官僚机构开始扩大。
军队人数也开始上涨,各地官府也需要加派人手。
行政开支、军事开支都变大,国库从盈余变得亏损。
没办法,节流是很难的,只能朝著开源想办法了。
洪武大帝的善政就这么逐渐崩坏了。
这些免税的田地在史书、奏疏上一般被称作閒田、白地。
皇庄的扩张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田地。
官府对此也默许,很少去管。
没办法,谁让这些田地都不交税呢。
哪怕是交给皇帝,那总比放在那免税来得好。
此外,藩王就番,其获封的土地也是来源於这些閒田、白地。
不是很多人幻想的那样,藩王来了,多少多少田地被官府徵收了,此后农民就开始为藩王死命干活。
这种纯属想多了。
一边相信大明朝廷拿地方没办法,一边相信大明可以无条件收走老百姓的土地。
只能说这样的想法还是太离谱。
不过就算御马监手中掌握的土地大多数都是佃农的地,没有什么使用权,但是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土地是可以隨便安置的。
足够农科院用了。
此外,朱翊钧还將农科院在辽东、江南、乃至湖广地区都设立了分部,给他们拨款,
让他们购买农田,耕种育种。
不过这些都刚起步。
农科院的主要研究方向还是在蝗虫。
天灾王朝可不是开玩笑的。
大明一朝平均每年水患6.7次,旱灾3.4次。
蝗灾也是每年三次多。
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
地震都没有蝗灾恐怖。
地震哪怕一口气杀死几十万人,对於大明而言短时期是能度过的。
但是如果蝗灾吃掉了一地、乃至一省的粮食,那问题就大了。
最后死的人鬼知道有多少。
因此朱翊钧对於农科院是非常重视的,他让孙德秀从中进行传达。
让孙德秀为农科院站台,避免一些行政上的麻烦。
孙德秀为此不得不加派人手,把自己的一些亲信调过去,保证自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没办法,就算是孙德秀不知道皇帝设立农科院的深意是什么,但是看到农科院要研究的东西,孙德秀也得拿出十分的精力去看待。
那可是蝗虫。
这玩意儿只要是个人都知道危害的。
农科院的人为了研究蝗虫,还开始圈养,得益於传教士带来的透明玻璃技术,农科院可以给蝗虫设置透明的玻璃箱进行观察研究。
在经过皇帝的提醒,农科院终於发现蝗虫的虫卵居然那是在地下。
也真正见到了蝗虫虫卵的样子。
所有人终於恍然大悟蝗虫是怎么诞生的。
农科院立刻將这个研究结果上报皇帝,皇帝又发到內阁,內阁震动之后发到六科,进而整个朝廷都开始震动。
虽然黄河曾屡次侵害农田,但是古人其实是不知道蝗虫產卵的。
这个秘密一直都没有人发现。
所以对於蝗灾也就无从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