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是中原人污染了满清超人的血脉。
此类言论无非是一部分基於团结,一部分给自己挽尊,想要证明自己在满清夺天下的期间出了很多力,这样说可以让照顾到一些人的情绪,也让另一部分人可以团结这部分人。
进而给满清添上一部分正统色彩。
但是这並不是事实,真正的事实是,满清就连追杀明军都用弓箭追杀,很少用刀砍。
明末战爭中,满清就是靠著疯狂的射箭,密集的攒射,造成明军大量的伤亡。
为此满清土兵的佩刀方式迥异於歷朝歷代,他们专门將刀配在腰后,即使配在腰侧其刀柄也是向后,而不是向前。
这些佩刀方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拔刀。
明军只要接近其五步之內,满清士兵就会扔掉弓箭,快速拔刀迎战。
方逢时面露难色,他现在是真的有些犯难了。
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跟不上年轻人的思路。
皇帝的话听上去像是鬼扯,资敌,但是自己又没办法反驳。
甚至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是他心里面还是没有底气,不知道这样到底行不行。
“可以先慢慢来,先给和我朝交好的部落售卖火器,这样其他敌视我朝的部落就会心生忌惮。”
“先用火器挑起蒙古內部的不和,至於其他的,可以过些年,看看效果。”
朱翊钧没有特別坚持,领先一步是天才,领先三步是疯子。
很多事情需要亲眼看到才能明白。
“是,那陛下,如果售卖火器於蒙古,那我朝士兵...::
方逢时犹豫道。
“所以我才只允许售卖鸟,到时候我朝土兵就放弃鸟,用装填弹丸更大的火就是了。”
朱翊钧淡淡道,大明又不是没有重型火绳枪。
大明有,但是很少装备,愿意很简单,这东西对於大明而言和鸟没区別。
因为射速慢,都只能打一发,所以效果都是一样。
鸟放近点打就行了。
相反装备了这种重型火绳枪,重量大,影响负重,影响机动性。
至於更近的地方则有三眼和弓箭手。
“老方,你可以想想,蒙古人和我大明士兵对射火是一番怎么样的场景。”
朱翊钧笑道。
“那可真是梦一样的场景。”
方逢时心想,蒙古人拿著火和大明对射,能乐死大明。
首先大明完全可以裁撤部分营兵。
如果只是单纯对射的火兵,那么根本没理由领这么多钱。
训练难度也减少了,训练成本也降低了。
其次,和大明对射,大明能乐死,因为大明的火器样太多了。
谁和你真的对射火。
几十辆火箭车推出去,万箭齐发,蒙古人就得被衝散。
甚至车营也可以改造一下,土兵们推著车衝上去,就能把蒙古人衝垮。
步兵的玩法和骑兵完全不同。
大明有一万种办法乾死蒙古的火兵。
但是这种场景,对於方逢时而言太魔幻了,游牧怎么可能拿著火和大明对射呢?
真的可能吗?
看著又是欣喜,又是嘆气的方逢时,朱翊钧只有同情和怜悯。
大清的命是真的比大明好太多了。
准格尔这种游牧,大明別说见了,想不都不敢想。
这种游牧还是游牧吗?
有定居点,喜欢用火,会骑射的士兵很少。
甚至大清远征准格尔之前,准格尔还发生了內乱,瘟疫肆掠了数年,开战的时候准格尔內部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
但即使如此,满清还是连续打了三次。
非常拉垮。
別说朱元璋、朱棣了,哪怕是嘉靖见到了这种情况,他都能乐死。
明蒙战爭这么多年了,大明什么时候遇到过这种好事。
“儘量推行吧,一旦成功,我朝也可少生產点弓弩箭矢,减少民力损耗。”
朱翊钧见方逢时的牴触情绪已经不太多了,便叮嘱了一下。
“我朝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在民间招募弓箭手。”
能射箭,这在古代是一项非常可贵的技能。
在大明,能骑射的文人基本上都是非富即贵的家庭。
练拳的都是穷苦人家出身。
因为弓箭,不管是弓还是箭矢都是很昂贵的东西。
明军的好弓要用一年时间才能做成。
箭矢更贵,这玩意儿是消耗品,一支箭的价值相当於一个中產阶级一天的劳动成果。
绝不夸张。
这是前世朱翊钧根据史料数据计算出来的。
查了製作弓箭的耗费,计算出了每支箭的造价。
又查了教书先生、工匠等群体的日收入。
发现还真的差不多。
箭矢是很值钱的。
製作弓箭的木头,是从大木,或者说树干上截下来。
取料就很困难,製作更加困难。
箭矢的最大成本在於人工,而非箭头的钢铁,因为箭矢的箭杆是需要人工手削出来的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军用箭杆要直,长度也有要求,不能长,不能短。
对重量也有要求。
还要经过火烤,上漆等流程。
鬼知道一百支箭生產出来有多少残次品。
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
西汉一天能射五十万支箭,那的確非常夸张。
以当时的生產力水平,五十万支箭,那价值难以估量。
蒙古人一旦使用火,那么大明也可以减少弓箭。
这样就又省了一大笔钱。
火、弹丸都比弓箭、箭矢便宜。
“此外,蒙古人若用火,便需要从我朝购买火药,如此边镇又多了一笔增收。”
朱翊钧给方逢时提了一个醒,明朝其实可以通过火药间接控制蒙古人。
只要蒙古人开始大规模使用火。
“但若如此,蒙古各部也將有大量火药,若是他们囤积。”
方逢时有些担心。
“老方,边镇买卖铁锅尚且知道应变,你如何这般死脑筋?给蒙古人卖出去的火都统计,另外只要蒙古人肯添点钱,那么就允许他们拿著坏掉的火以旧换新。”
“至於火药,就根据卖出去的火,酌情限购,確保他们有火药可以用火,但是也不会有太多盈余。”
朱翊钧的想法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立刻给出了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