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比每月一次来得好。
孙德秀面露难色,声音略带忐忑地说道:“这.....臣无能,这量太大,宫內厂房无法满足要求。”
他微微抬起头,偷偷瞥了一眼朱翊钧的脸色,接著又急切地补充道,“七天时间,怕是连雕版都刻不完。”
他真的被皇帝提出的要求弄懵了,少则数万份的刊印量,就算真给七天时间,那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別说这根本不现实。
从编纂內容到校订,再到雕刻雕版,哪一项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不是有活字吗?何须雕版。”朱翊钧眉头微皱,语气中带著一丝不满。
“皇爷有所不知,活字宋时便有,但自宋至今,活字运用甚少,盖因印刷质量参差不齐,油墨又不搭配,容易污染纸张。”
孙德秀连忙诉说技术难度,这可不能让皇帝认为是自己的无能。
所幸他在司礼监还真的接触过这项工作,因此说得也算是头头是道。
“直到本朝,虽有能工巧匠解决油墨问题,但又涉及成本,其中木字、铅字虽廉价,奈何不耐用,损耗巨大。”
“且木字、铅字不搭配新油墨,新油墨適配最好者当属铜字,可铜昂贵,若刊印每月四次,刊印不同內容,所需铜字则为天价。”
孙德秀越说脸色越苦。
“好了,莫要再抱怨,有问题那就解决问题。”
“此事之前有人写过奏疏提过建议,可那份奏疏朕却找不到了。”
孙德秀闻言想要开口问什么奏疏,但却被皇帝的声音打断。
“那奏疏该是个工匠呈上来的,其人言可用铜为模具,铸造铅字,铅字则需用研究新墨,墨该用油性墨。”
作为艺术和歷史双修的人,怎么可能不了解文艺传播的重要工具呢?
“可...即使如此,臣也....”孙德秀闻言更慌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奏疏提出的解决方案好不好用暂且放一边。
但他肯定是不懂的。
“听闻泰西夷人该是懂的,这办法本就是他们那边传来的。”
“你一边按照这个思路告诉工匠改进,一边派人去澳门或者什么地方找找泰西传教士,找他们交易也好,索取也好,把事情给朕办成。”
朱翊钧瞧著孙德秀一脸窘迫,心中明白,仅凭几句描述,就想让他攻克印刷技术难题,確实强人所难。
思索片刻,他目光一转,给孙德秀指明新方向。
当下,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已频繁在大明沿海活动,和他们互通有无,引进技术,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嗯,这样吧,我听闻这些泰西之人希望传教,你就让人和他们洽谈一下。”
朱翊钧身子微微前倾,声音不紧不慢,“就言:我朝乃文明之国,不与蛮夷建交,若欲在我朝传教、稳定贸易,则需展示泰西之文明是否先进。”
“让他们將天文、数术、军事等典籍尽数带来,朕可命他们进京,给他们一处驻地,若果为文明国度,朕便许诺他们传教。”
“除此之外,朕愿出自三十万两白银,帮助他们在天津建立一所教堂。”
“他们若嫌少,可自行找人募资,再加上朕的这三十万两银子,造个大的。”
朱翊钧忽然有了新思路,既然要交易乾脆就交易到底。
他甚至愿意出点血,以后或许可以任命一个天津大主教,试著分裂西方教廷。
至於西方的基督教传入....哼哼,什么宗教在这片土地上都不好使。
因为有儒学在。
“不过其宗教典籍需交由翰林院审查翻译。”
朱翊钧看似隨意的拋出一个条件,嘴角微微上扬,这才是他的关键一招。
歷史上,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宗教典籍正是在儒臣的翻译和刊印下,逐渐本土化,才演变成如今的模样。
朱翊钧心中暗自盘算,说不定借著这个机会,新教的变革会率先在东方这片土地上发生。
如果没有,那就把新刊刻的圣经免费送到欧洲人的贸易船上出口。
不接受就不贸易。
给西方宗教改革添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