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百官听到这句话,不禁都露出喜色。从今以后,能正常休沐了啊!
却听朱寅继续说道:“除了每月正常休沐三日之外,其他节日也要放假。”
“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初五,乃是十一日的春节假。京官因为要参加元旦大朝,实际放假十日。”
“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七,乃是元宵节,放假三日。”
“春社日,大祭,分胙,社戏,放假两日。”
“三月三日,黄帝诞辰,又是上巳节,祓禊踏青,祭祀黄帝,放假一日。”
“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各放假一日。”
“秋社日,大祭,放假两日。”
“万寿节放假一日。”
百官听到这里,都忍不住有些感动了,恨不得弹冠相庆。太傅这么放假,一年总共可休近六十日啊,是之前的三倍!
朱寅见到众人毫不掩饰的高兴,心中却是有点好笑。
后世,法定节假日将近一百二十天。眼下只定了不到六十天,只有后世一半,百官却都很高兴,实在是比起之前强的太多了。
官吏休息日实际增加了大概四十天,其实能带动很多消费。只要将来实施的制定新的商税,光是假日增加带来的商税,就有几十万两。
而且还能提高行政效率,强化节日文化,刺激资本主义萌芽。官吏们的消费能力是很强的。
朱寅的话还没有说完,“再恢复华夏秋分日射猎祭庙的古礼,定秋分日为秋狝节,放假三日,秋围射猎祭祀祖宗,演习弓马火器,比试武艺,以彰华夏尚武之风。”
百官面面相觑,没想到太傅还增加了一个尚武的节日,恢复了秋猎祭庙礼,还放假三日!
朱寅设置秋狝节,大方的放假三日,放假时长仅次于元宵节,当然是用心良苦。
就是要强化尚武之风,恢复汉家刚劲强健的民族精神。所以,秋狝节不但要猎取猎物祭祖,还要演习骑射、火器,比试武术。是一个大节日。
要想全民尚武,首先需要统治者们尚武。官吏们作为统治者,只有他们具备尚武精神,才能影响国策和社会。
朱寅笑道:“再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就从中秋放假开始,实施休假新制。诸位可有异议么?”
开玩笑,谁会嫌弃休假?当然没有异议。谁要是反对,必定群起而攻之。
太傅爱官之心,昭昭可见啊。
在朱寅的规划中,全年六十天休息日,其实还是暂时的。最终计划是要增加到七十天,而且普及到工人、匠人等阶层,普惠天下。
事实证明,哪怕是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休息日也极其重要。良好的休息制度不仅是对劳动者的保障,也提高了劳动效率,繁荣了经济文化。
就说他自己,贵为摄政太傅,大权在握,也不想天天上班啊。
朱寅送给百官两个大礼,狠狠赚了一波好感,又说到第三件事:
“给北朝的漕粮,还是要继续北运,漕运不能停。南北都是大明,争归争,战归战,但也要争之有道,战之有度!”
“漕粮的事,户部就像之前一样办理。剩下的一百八十万石夏粮,尽快装船北运。”
什么?百官闻言,很多人都是一脸愕然。南京官员大半都是南方人,之前被赶到南京坐冷板凳,本来就对北京不满。
以前南粮北运,那是没办法,毕竟北京说了算。可是眼下南北分立,南朝北朝分庭抗礼,为何还不停止漕粮?南方的粮食,难道是大风刮来的?
很多官员尤其是南方官员,都是很不满意。本来还以为,在南京另立朝廷后,就不用往北方运输粮食了。
户部尚书李廷机是福建人,他首先站出来说道:“太傅,虽然陛下和太上皇是父子,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南北都是大明。和即便是父子兄弟,一旦分家析产,也要明白算账啊。”
“如今,太上皇不肯宣布退位,仍然恋栈不去,北朝又视陛下为叛逆,视我朝为伪朝,已经在调兵谴将,大举南征了。南北名为一家,实为敌国也。”
“当此危机存亡之秋,本朝怎可继续北运漕粮?于本朝何益?这岂非为北朝续命,推迟南北一统?虽然不是资敌,可与资敌何异呢?恳请太傅三思!”
苏州人、礼部尚书范仑也站出来说道:“太傅,此举不妥啊。每年我南方运输漕粮三百余万石,以至于江南粮价一直不便宜。若是停了漕粮,江南粮价必然下降,岂非普惠江南的好事?”
“这继续北运,难道太上皇就会承认我朝么?难道就不会南征,不会视我等为叛逆么?给了北朝粮食,北朝若是赢了,我等都是乱臣贼子啊。”
江西人、都御史温纯也举起笏板道:“太傅,下官赞同大司徒、大宗伯之言,既然南北对峙,就不宜继续北运漕粮。北京粮食紧缺,就难以维系,迟早必败也。到那时,宁燕合流,我大明复归一统,才终究是个圆满。”
眼见出来三个九卿级别的大佬表示异议,朱寅的神色不禁有点冷了。
这些南方大僚,也曾经在北京当朝臣,没有香火之情也就罢了,为何大局都没有?
历史上,东林党、浙党等那些自私自利、目光短浅、没有下限的操作,果然是有根源的。
但是,朱寅只是冷冷扫了三人一眼,没有亲自反驳。
他这个摄政太傅,若是再亲自下场出言反驳,那就有些掉价了。
实际上,对方表示异议,也巴不得自己辩论一番,这样就能不知不觉的削弱自己的话语权。
可他不反驳,主动出头为他反驳的人多的是。
果然,温纯话刚落音,一个三品官员就出列说道:
“下官云贵总督郝运来,反对大宗伯、大宪台、大司徒的谏议!下官以为,漕粮非继续北运不可!太傅的主张,乃是不二之明断!”
昨天,他云贵总督的任命就下来了,只是还没有离京。
“哦?”温纯侧目,神色微微带着不屑,“那你倒是说说,你的反对缘由是什么。太傅北运漕粮,为何是不二之明断?”
他对郝运来这个之前还只是知府,转眼间就是云贵总督的人,很是看不上眼,认定郝运来就是幸进之臣。
郝运来冷笑道:“亏得大司徒,还是在北京当过户部侍郎的人。北京少了南方三百万石粮食,大不了动用北京三大仓储备粮,虽然是去年的陈米,却不下四百万石。”
“再不济,河南的周王,潞王,山西的晋王,山东的衡王,鲁王,谁没有大粮仓?光是北地的一群藩王,凑一凑又是几百万石粮食。你们不会以为,北朝真的逼急了,还会看着诸王的大粮仓挨饿吧?”
“就算从今天起停止漕运,不给北方一石粮,北京也能撑两年。真以为南方一停运,北京立刻就会饿肚子?”
郝运来侃侃而谈,浑然不把几个大佬放在眼里。
“漕运一断,首先波及的不是北京,而是靠运河吃饭的几十万漕工、纤夫!还有九边的驻军!”
“几十万漕工纤夫没了生计,那还得了?”
“摄政太傅宅心仁厚,最见不得百姓受苦遭难,怎么会为了断北京的漕粮,就让数以万计的百姓没有活路?他们不是大明百姓?南北相争,他们何辜呢?”
“还有,九边军粮缺了,会是什么后果?九边何等紧要,若是因为军粮短缺而士卒逃往,蒙古骑兵一旦南下,会有多少大明百姓,死于马蹄之下?”
“太傅的意思是,哪怕为了北地百姓,为了边防,也要继续运粮!南北之争先放一放,不让漕工饿死、不让鞑子南下,这才是太傅首先考虑的大局!”
“太傅之心,天下皆知!”
…
ps:继续漕运肯定有争议。蟹蟹支持,晚安。晚上还有熬夜准备明年的工作,就到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