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太傅临朝!”
朱寅一副理所当然之色,笑道:“一个月之内,云贵二省必然归附南朝,你率军去云南,刚好赶上云贵易帜,你这个新鲜出炉、史上第一份的云贵总督,不就能坐镇昆明了?”
“率军?”郝运来更是一喜,“我还要统军去云南?”
朱寅点头道:“不错。眼下云贵局势复杂,你去云贵当然要带着兵马去。但眼下南朝,能上阵打仗的兵少,精兵更少,可又急需兵马四处镇守。我只能给你五千精兵。”
“五千人?”原本喜悦的郝运来神色一凝,“云贵二省土司密布,情势复杂,就给我五千人?那我去了,怕是一去不回啊。”
朱寅也有点无语,但他实在拨不出更多的战兵了。
南朝究竟有多少可战之兵,这是军事机密,只有朱寅等大都督府的少数人知道,其次也就是兵部尚书、侍郎知道。
眼下南朝有多少可战之兵呢?不算土司兵,总共九万五千,不到十万!
其中,靖海八旗两万,被编为虎卫军的武装商团一万。这三万人是最精锐的主力,也是朱寅和宁采薇的嫡系兵马。
然后就是熊廷弼、毛文龙、曹文诏三人统帅的两万七千明军战兵。这两三万人也是披甲精兵,实力不输北朝九边野战劲旅。
再就是徐小白、宗钦统带的京营和孝陵卫之中的可战之兵,有两万五千人。这两万多人虽是披甲战兵,可比起北朝精兵明显要差一截。
至于江西、浙江、湖广、广东、福建五省,纸面上的兵数共有三十多万大军,听着很不少,可是一半都是空额,在额的也大多数都是战力很差的卫所军,也就是维持治安而已。
真正能上阵打仗的披甲战兵,五省总共才一万多人!当真是触目惊心。
平均每个省,能打硬仗的甲兵只有三千人,还几乎都是巡抚的护军标营!
这些数据,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
这五个省,人口最少六七千万,可是能打硬仗的披甲战兵却只有可笑的一万多人,不如九边任何一镇!
可见明朝南方的武力,孱弱到了什么地步。这也能解释,为何当年倭寇在东南沿海那么嚣张,缅甸也能吞并小半个云南了。
明军精锐八成都在北方。以至于每次明朝镇压土司叛乱,无一例外都是从北方调兵或者调遣土司兵,以土制土。
而南方的明军(非土司),相比北方一直就是弱鸡菜鸟的存在,很多军士连盔甲都没有,骑兵就更是稀少了。整个南方,明军最大的骑兵建制,也就是千人队。
这当然是朱棣一脉故意为之。
既然迁都北京,军事上就要大弱南方。大明精锐都在九边、京畿、关中,固然是为了防备蒙古,可也为了弱化南方武力,以免南方出现叛乱,丢了钱粮重地。
眼下南朝在朱寅的苦心经营下有了九万多可战之兵,可湖广要设防,江北要驻军,西南要提防土司造反,南京、杭州、武昌、广州、苏州等大城都要重点镇守,哪里不要精兵?
这九万多人一撒出去,胡椒面一般,哪里兵都不够用!
就是京师南京及周边,这么重要的地方,也只有两万战兵镇守,其余的都分派各地了。
他抽调给郝运来五千精兵,已经是东挤一点、西凑一点,很不容易了。
他安慰郝运来道:“探子来报,东吁王得知大明南北分立的消息,以为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已经下诏北侵了。调集大军十八万,战象三千头。云南巡抚、黔国公府、木家土司等,都在紧急备战。”
“但他们肯定挡不住东吁大军,最多只能抵挡三个月。他们一旦抵抗不住缅军,那就只能归附南京,寻求朝廷支援。所以你只要率五千精兵进驻昆明,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承认你这个总督,甚至还要巴结你!”
郝运来脸都绿了,“我的摄政太傅啊!东吁王率领十八万大军北侵,你让我带五千人去?沐家、木府都挡不住,我这五千人挡得住?稚虎,你这是安慰我?”
朱寅笑道:“所以我才说,要请你去当这个总督啊。你只要代表朝廷,整合人心,统合各方,挡住东吁大军半年,最多坚持半年,局势就能扭转!到时,我会亲自率领大军去支援你!”
“而且,还有人暗中支持你,为你提供情报机密。以化吉兄之能,坚持半年不难!”
“虽然你兵少,可你带去的银子不少啊。我给你二百万两!”
郝运来想想,问道:“半年?我坚持半年或许没问题,可半年后你真能亲率大军来援?我知道你在大练新军,听说要招募二十万人,可是半年的工夫,能练出什么精兵?戚大将军最善于练兵,可也需要一两年才能练出合格的战兵。”
“你招募的二十万新兵,只练半年济的甚事?遇到凶悍的缅兵战象,敢打硬仗么?”
“这个你就不用管了。”朱寅信心满怀的笑道,端起茶碗老神在在的喝了一口。
“总之半年之内,我就能率军支援你。你这个云贵总督,只要统合各家力量,挡住东吁王半年,就功德圆满了。到时,何止是总督的前程?将来就是封爵入阁,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他其实就是拿官位名爵,换取郝运来为朝廷争取几个月的战略时间。
南朝需要的就是时间!
“好!”郝运来心中火热,“我去!哪怕粉身碎骨,也最少帮朝廷拖延半年!”
“化吉兄痛快!”朱寅抚掌,“很快就有旨意下来,眼下云南局势严峻,化吉兄三天后就出发吧。令堂、嫂夫人和侄儿侄女,就留在南京,自有我照料周全。”
郝运来心中有数,笑道:“他们留在京师,我在云南也放心。对了,听说,你为皇上圈定的皇后人选,有播州杨氏女、永顺彭氏女等人,都是汉人土司啊。”
“你想要用联姻笼络播州、彭氏,可若是真的联姻了,他们会不会看不惯你这个权臣,怂恿皇上除掉你?他们兵力可是不少。”
朱寅微微一笑,“化吉兄这是掏心窝子的话,足见诚意。可我为了朝廷,也只能出此下策。杨氏、彭氏都是拥兵数万,在土司之中也很有威望。朝廷眼下需要的就是土司安稳,万万不能造反。起码眼下不能!”
“皇后、皇妃若是汉人土司之女,起码土司会安稳两年。不过,我让采薇和太后说了,不管是哪家土司之女,都要皇上中意,皇上不中意的女子,哪怕娘家再强,我也不勉强。我需要皇上联姻不假,却也不能让皇上娶他不爱的女子。”
郝运来呵呵一笑,“你还真是好帝师。我还听说,你居然还派使臣去安南,要和郑主联姻?郑氏女也是皇后人选?郑氏虽是汉人,却在安南扎根三代了。郑氏以安南国主自居,愿意嫁女和亲?”
“即便郑主愿意,我朝大臣们会同意么?大明开国二百余年,皇后未娶藩国之女。我听说,已经有官员为此非议了。”
朱寅眼睛一眯,“娶郑主之女为大明皇后,那是看的起他们。同意嫁女和亲便罢,若是不同意,那将来就是讨伐的借口。我巴不得郑主不同意。我派使者去,主要目的不是和亲,因为郑主肯定不同意。我要的其实就是…他们的拒绝!”
郝运来神色惊愕,“你要收回交趾?”
朱寅点点头,“哪有什么安南,从来只有我汉家的交州。迟早要拿回那块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郝运来苦笑道:“谈何容易?交州虽是汉家千年故土,可五代时期就已自立,四百多年后虽被成祖收回,可又被宣宗放弃,至今一百七十年了,安南人早就自成一体。”
朱寅冷笑道:“自成一体又如何?不回来可以啊,大不了留土不留人。我倒要看看,他们到时有多少硬骨头。”
郝运来看了一眼这个年仅十九岁的摄政太傅,听到这杀气腾腾的话,不禁心中凛然。
当下也附和着说道:“安南眼下三家分立,并未一统,其实也正是用兵之时。”
朱寅亲手给郝运来斟茶,“这也是让你去当云贵总督的原因之二。前期是挡住东吁北进,后期是筹备征越,海陆三路出兵,云南是其中一路!等到收复交州,再征服东吁,先易后难也。”
“化吉兄,云南的事,就拜托你了。任重而道远啊。”
郝运来心潮澎湃,站起来拱手道:“太傅有命,下官敢不竭尽精诚,勤劳王事!”
……
泰昌元年,八月初九,常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