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皇帝一起踩上石阶,一步步往山上走去。
李斯又想起了当初登泰山,下山之后几乎三天不能下地,至今记忆犹新。
现如今,好在祁连山不是很高。
正值河西走廊要入秋的时节,祁连山的山上风很大,往西走还能看到终年积雪的山峰,这又是一段漫漫长路。
李斯看了看走在一旁的章邯,咬了咬牙,跟上皇帝的脚步。
自从登过泰山之后,李斯很久没有走过这么久的山路了。
走了一个时辰,几人坐在山上休息着,嬴政饮下一口水道:“李斯,你还能陪着朕爬上去吗?”
李斯抬头看向远处的雪顶,又道:“能。”
“好。”嬴政将水递给他,又道:“朕走多远,你也跟着朕走多远。”
“臣领命。”
嬴政无声一笑。
休息了片刻之后,皇帝与丞相两位老人家继续爬着雪山。
都说男人过了五十岁,依旧是农户人家的主要劳动力,但李斯老得比皇帝更快,须发也白得更多。
当走到祁连山的山腰处,从这里往下看去,嬴政道:“李斯,你看。”
李斯拄着一根不知从哪里取来的树枝当拐杖,顺着皇帝的目光看去,祁连山的北面是一片山谷,山谷中水草丰美,河流纵横,大片的羊群与新建设的驰道,还有几片房屋,三座大城。
而整片山谷狭长,看着就像是两座大山拱卫下的走廊。
嬴政道:“你说扶苏怎会将这里取名河西走廊,那孩子这辈子都没来过这里。”
李斯道:“公子看地图便能得知此地,当年公子为图谋河西走廊盘算了数年之久,如今这片河谷,真的像走廊,公子的取名不错啊。”
皇帝与丞相说起了当年,章邯站在一旁没有多言,而是想起了许多往事。
从王贲用犀牛甲送去河西走廊与西戎人换战马开始,公子扶苏就开始算计河西走廊,就像是一个孩子惦记他的玩具,惦记了很多年。
当年的西戎人,月氏人或者是匈奴人常年会来祁连山上,他们会在山中面向东方祭祀。
当皇帝走在这个祭祀的高台上,而高台的另一侧则是一处山谷,还能见到祭祀的牲口骸骨。
嬴政看着道:“这是匈奴人造的?”
章邯回道:“在匈奴语中祁连山是他们的天之神山,当年月氏人与一部分匈奴人建设了一个小国,叫作黑水国,黑水国就想将祁连山称之为神山,终年积雪是他们水脉来源,养活了牲口,让土地长出了草。”
“以前,匈奴的单于每年都回这里祭祀,月氏人的王冠上还刻有祁连神山的话语,他们面朝祁连山的东方祭拜,之后十余年间,此地被匈奴冒顿单于所绝,月氏人只能在马鬃山祭祀,月氏语称祁连山为腾格里,也就是月氏人的天父山。”
嬴政道:“埋了这个山坑,砸了这个祭台,在此地建设秦军将台。”
章邯行礼道:“臣领命。”
当皇帝要离开时,李斯跟上了脚步,又回头看了看章邯。
在李斯认识的众多将领中,博学多才的将军中有一个是蒙恬,现在又多了一个章邯。
等章邯跟上脚步,李斯低声道:“大将军还懂匈奴人的事?”
章邯道:“当年我的麾下有一个谋士陈平,他常年与西域人混迹,就听说了这件事,末将也就听闻了,这个陈平善与人交往,他总是拿这些事向末将献功。”
李斯迈步走着,又道:“大将军做得很好,秦虽能让匈奴人与月氏人不再来祁连山祭祀,但他们的腾格里依旧会在他们的心中。”
章邯颔首,沉默以对。
身为大将军讲话要有分寸,面对李斯的问题不能多说就不说。
李斯是一个善用政治却手腕强硬的人,这位丞相会抹去齐鲁博士的宗法,也会抹去越人的身份印记,将分裂的一切苗头扼杀。
现在,当丞相说起月氏人的腾格里,这让章邯觉得这位丞相的话有些过线了,想要消灭月氏人心中的腾格里是不切实际的。
就像蒙恬在漠北扫清了匈奴人,却又退回了漠南一样,中原人即便是占据了北方,也不能活得像匈奴人一样,秦可以将当年的西戎人教化,让他们成为在田地里耕种的农户。
但中原的人不可能离开田地,去北方活得与匈奴人一样。
蒙恬的做法是对的,中原离不开耕地,也离不开田地里种出来的粮食,一旦失去了土地,中原人就只能流亡了。
所以扫清漠北后只是派驻秦军,而不迁民。
而现在,月氏人心中的腾格里,是他们活下去的信念,只要月氏人还是牧民,他们就会一直信腾格里。
塞外不是中原,丞相的方法,不一定能用在塞外。
章邯没有说破,而是地继续走在山道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