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境内旌旗招展,马蹄声震彻原野。
鞠义与高顺各领一万精锐,向南边的司隶方向进发,两万大军如一条黑色长龙。两人也是严格遵循李昭的命令,每日擂鼓呐喊,旌旗蔽日,甚至路上都进行演练,声势浩大,摆出一副强攻的架式。
而李昭也是亲率一万精骑,带领贾诩、李智、荀攸、赵云、丁原、李烈等一众文武,一同启程前往冀州。
在队伍出发前,陈琳草拟的讨董檄文已经新鲜出炉。
李昭看了陈琳的讨董檄文后,都不禁赞赏陈琳的文采斐然。陈琳不愧在历史上为袁绍撰写《为袁绍檄豫州文》时,把曹操骂的狗血淋头的一杆好笔。
“【武睿侯讨董卓檄文:
盖闻天道昭昭,人伦有序,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则天下治。悖逆乱常,僭越犯分,则纲纪崩。今有董卓者,本凉州小吏,蒙朝廷之恩,授以重权,委以要职,本当殚精竭虑,以报国恩,竭诚尽节,以辅王室。然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自入京师以来,倒行逆施,肆意妄为,罄竹难书,罪不容诛!
其一,胁迫太后,秽乱宫闱。太后,母仪天下,德被苍生,当受万民敬仰,百官尊崇。董卓仗其兵权,肆意胁迫太后,使其尊严扫地,威严尽失,此等行径,实乃大逆不道,人神共愤!
其二,擅铸劣币,祸乱经济。货币者,国之命脉,流通万物,稳定民心。董卓为聚敛财富,不顾民生疾苦,擅自铸造劣币,以次充好,致使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市场混乱,经济崩溃,此乃祸国殃民之恶举,罪大恶极!
其三,掳掠妃嫔,伤风败俗。妃嫔者,天子之眷属,宫闱之尊荣,当守贞洁,保清誉。董卓贪色好淫,肆意掳掠妃嫔,玷污其身,败坏其名,使宫廷蒙羞,纲常失序,此等丑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
其四,擅废太子,另立新君。太子者,承大统于危难之际,本当励精图治,以兴汉室。董卓为掌朝政,擅行废立,另立新君,视皇权如儿戏,置祖宗法度于不顾,此乃乱臣贼子之所为,罪该万死!
其五,纵兵劫掠,涂炭生灵。兵者,国之爪牙,当保民安邦,护国守土。董卓纵容其部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致使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此等暴行,天理难容!
其六,专权跋扈,目无君上。君为臣纲,君命不可违。董卓独揽大权,专横跋扈,对天子之命置若罔闻,对百官之谏充耳不闻,视天子如傀儡,视百官如草芥,此乃大不敬之罪,罪不可赦!
其七,结党营私,培植势力。朝堂者,公器也,当以公心处之,选贤任能。董卓为巩固其权位,结党营私,培植亲信,排斥异己,致使朝堂乌烟瘴气,贤才不得用,奸佞当道,此乃祸国之端,不可不察!
其八,破坏礼法,颠覆纲常。礼法者,国之典章,人伦之准则。董卓为所欲为,肆意破坏礼法,颠覆纲常,使父子反目,兄弟相残,夫妻离散,此等乱象,实乃国之不幸,民之悲哀!
其九,意图谋反,篡夺汉室。汉室者,四百年之基业,天下之正统。董卓狼子野心,蓄谋已久,妄图篡夺汉室江山,自立为帝,此乃谋逆大罪,十恶不赦!
吾李昭,虽镇守北疆,然心系皇室,情牵苍生。每闻董卓之恶行,痛心疾首,夜不能寐。今皇室有难,天下危殆,吾岂敢坐视不管,袖手旁观?今亲率精骑三万,会盟天下诸贤,共举义旗,以诛此国贼。吾等誓以血肉之躯,捍卫大汉江山;以忠义之气,扫除奸佞之徒。
天下诸贤,皆为忠义之士,当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以苍生疾苦为念。今董卓乱政,天下共愤,吾等当携手并肩,同心协力,共赴国难。凡我汉家儿女,皆应奋起抗争,共诛国贼,复我大汉河山,还天下以太平!
若能共襄盛举,诛此恶贼,则吾等功垂青史,名传千古;若畏缩不前,坐视国亡,则吾等必为后世所唾弃,遗臭万年!望诸君速作决断,莫失良机!
檄文到日,速皆整备,会盟讨逆,刻不容缓!
汉骠骑大将军将军李昭谨奉檄文以闻。】”
檄文历数董卓“弑杀宗亲、胁迫太后、擅铸劣币、掳掠妃嫔”等九大罪状,言辞犀利,字字泣血,末尾以李昭名义昭告天下:“吾虽镇守北疆,然皇室有难,不敢坐视。今亲率铁骑三万,会盟关东,共诛国贼,复我大汉河山!”
李昭见之,自是点头,随之毫不迟疑,把讨董檄文,快速传向并州、幽州、冀州、豫州、司隶……
李昭的讨董檄文一出,天下各方诸侯无不震动一片,李昭竟然亲自领兵要讨伐董卓了!
太皇太后的血诏已经在天下传开了。
各州各郡的州牧、郡守本来这一两年的时间就对董卓的胡作非为,感觉愤怒、激愤一片。
但是之前董卓是相国,他们就算是愤怒,也是无奈,而今知道真相后,顿时就忍不下去了,再加上得知名震大汉的武睿侯、大汉骠骑大将军李昭竟然亲自领兵征伐董卓,一时间,凡是接到李昭讨董檄文的州牧、郡守无不纷纷响应起来。
李昭在向天下各方散出讨董檄文后,便率领一万大军浩浩荡荡向冀州而去。
冀州境内,蔡邕早已收到消息,传令沿途郡县对李昭军队一路放行。
李昭率领着一万骑兵很快便到了邺城外。
蔡邕亲自率领冀州一众文武迎接。
见到英武、愈加成熟的李昭,蔡邕很是触动,也很是欣慰,道:
“子明得知太皇太后血诏,在并州尚且有百万救活军下,仍然立即起兵三万,发讨董檄文,号召天下各方群雄讨伐董贼,如此担当,实乃是大汉之幸,苍生之福啊,只不过,子明离开并州,救活军能否安稳啊?”
蔡邕颇为欣慰,却又不禁担忧道。
李昭上前,对蔡邕行了一礼,道:
“岳丈放心,在出发前昭已经安排好并州一切,再加上有堂弟嗣业坐镇,并州应该无碍!”
蔡邕听着李昭的话,这才松了一口气,随即握着李昭的手,一时间老泪纵横,白的胡须微微颤抖,说道:
“老夫听闻董卓倒行逆施,太皇太后甚至写下了血诏求救,在冀州日夜忧心,早已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奈何身无兵权,只能扼腕叹息。今子明举义旗、传檄文,天下必定响应,董贼必败无疑!”
李昭闻言,对满怀期待的蔡邕道:
“岳丈言重了,但是,昭虽不才,亦知食汉禄、忠汉事,董卓国贼,人人得而诛之,昭此次前来,便是与岳丈、冀州同僚鼎力相助,共襄讨贼大业。”
“自然,自然!”
“如今城中粮草已备足十万石,战马千匹,皆是冀州精藏,另有两万大军,十数员战将,老夫并不懂兵马,且任凭子明调用!”
蔡邕立即向李昭表态,蔡邕身后冀州长史、都尉耿武、闵纯、辛毗、沮授、崔琰、徐晃、张郃、潘凤等一众文武等官吏纷纷上前对李昭行礼。
李昭听到岳丈蔡邕,如此爽快的便把冀州准备的两万大军、十万石粮食,麾下文武交由自己驱使,脸上顿时浮现出了笑容。
他之前做的功夫,并没有白费啊。
“谢岳丈信任,昭定不让岳丈失望!幽州牧李辰昨日来消息,也率领了两万大军南下,距离邺城不过一两日的功夫了,待幽州牧到了,我们再一同南下,会同天下群雄共讨董贼!”李昭笑着对蔡邕道。
“当是如此!”
蔡邕闻言,捋着胡须颇为欣慰,在蔡邕看来,李氏子弟李辰也率领南下,他们讨伐董卓的力量又多了一些。
接下来,众人进入了邺城。
州牧府内。
宴席上,气氛很是融洽,冀州文武以及冀州世家豪强代表纷纷对李昭敬酒。
一两年的时间过去,并冀商盟进展的颇为顺畅,正如李昭之前对商盟规划的那般,大量的并州、冀州商品贩卖到大汉各州,以及贩卖到草原、西域,冀州世家豪强无不赚的盆满钵满,自然都对李昭这个商盟创始人感恩涕零。
“子明,琰儿诞下逸儿后,现在,身体可还好?”
酒过三巡后,正事聊完后,蔡邕终于忍不住对李昭问自己女儿的情况了。
李昭闻言,放下酒樽,笑道:
“岳丈不问,昭正要对岳丈说呢,琰儿现在身体没有问题,逸儿身体也很好,等这一次铲除了国贼董卓后,琰儿会带逸儿来冀州看望岳丈的!”
不错,这一两年的时间过去,蔡琰也为李昭生下了一子,是李昭的第五子。
当然,不仅仅只有蔡琰为李昭诞下一子,妹妹蔡贞姬也为李昭诞下了一女儿。
还有公主刘慕也为李昭诞下了第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