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style=“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gap: 30px; align-items: flex-start;“>
<div id=“pf-15812-1-pc“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div id=“ad-second-slot-pc“>
当然,这些都属于后话,现在还不急着拿出来。要等天下读书人稍稍被压抑敲打过一番,不堪其苦后,再慢慢把利好放出来。
得罪人的事儿,在先帝在位时先干完,“利空出尽”。
等他自己登基了,再干“利好回撤”的事情,这样才能把赵子称本人的凝聚力拉到最大。
……
除了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外,赵子称还准备了好几项文治方面的小改革。
包括对地方文官的政绩考核方式的微调、在其中加入一点后来张居正一条鞭法时考功的技术手段。
又或者是对宋朝原本“以文制武”执行细节的一些调整,废除了几条特别影响战斗力的内部掣肘。以后枢密院的权限会变得更加抓大放小,在调兵和装备后勤方面加强管理,但是对军队的具体作战管得更少。
赵子称本人就是从这里面一步步爬过来的,他深知宋朝之前的枢密院管理制度,对于军队战斗力的伤害有多大。完全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割据、而两害相权牺牲了战斗力。
但赵子称也知道,随着大炮的出现,未来的军队会越来越技术化、专业化。在火器出现之前,朝廷中枢指望通过操控装备后勤来控制地方军队,是做不到的。
只要地方有钱了,诸侯/藩镇能自筹军费维持财政,他们拿出钱来就能私造兵器。
但是火器出现之后,军工的技术门槛就大大提高了,至少皇帝可以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查禁地方上私造火器,一旦发现就以谋反论处,严刑处置。
所以未来的枢密院,可以增设类似于装备部的衙门,但裁撤合并原本干涉具体作战指挥的部门。
或是让被裁撤的部门直接转岗一部分年轻学习能力强的、去新部门做事。而对于上了年纪又没法学习的腐儒,就让他们提前退休腾位置吧。
诸如此类的小内政、官制改革,赵子称一口气折腾了三五项。
时间也不知不觉来到了这年的年底。
而就在赵子称要筹划登基、让皇兄禅位事宜时,一条噩耗,也算是间接帮助了赵子称。
原来是高丽方面传来噩耗,说太上皇因为之前被金人残虐对待、健康状况已经极大恶化了。在高丽调养期间,虽然医官已经尽力了,但还是没能起色。
太上皇自知大限将至,又听说侄儿收复了汴京,激动得不行,非要扶病强行回中原。
朝廷也派出了尽量平稳的海船接驾,但赵佶的身体,在海上颠簸了七八天,抵达登莱之后,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了。
他还派人六百里加急,求着儿子赵桓让他尽量回京,别管他的健康状况了,他只想回归故里。
赵桓跟赵子称商量了一下之后,也是批准了。
谁知最后太上皇的车驾缓缓走到曹州时,还是一口气没撑住,驾崩在路上了。赵桓听说父皇崩了,才让秘不发丧、车队加速,又狂奔几天,终于抵达汴京。
赵佶的尸体回到汴京时,大约已是腊月下旬。
看到父皇的死状,生前有多少怨念的赵桓,也突然觉得内心空落落的。
他们父子俩争夺了那么久,最后还不是一场空。
要不是父子内斗,国家哪会被这样互相掣肘着谁都放不开手,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金人打进汴京,把内斗的双方都抓走。
置身事外的堂弟子称夺回天下,或许这就是天命吧。就像义帝和项羽互相撕扯,把对方的正统性都撕烂了,结果便宜了没有前科的新人进场。
后世米国人也是因为建制派两派互相撕咬,把大家的名声都搞臭了,才让从未从政的素人进场成功。
瞻仰了一会儿父皇的遗容后,赵桓觉得自己从未有如此大彻大悟。
他诚心守灵了三天,然后宣布了一道罪己诏,明年初一就禅位给皇太弟、监国秀王、天下兵马大元帅赵子称。
自己退位后,只为一太乙宫主,潜心修道,给父皇守孝三年,反省此前失德失国前罪。
赵桓当皇帝那几年,虽然没做出什么善政,但他最后这道罪己诏,倒是得到了不少人的拥护。
满朝文武,私下里大多觉得,赵桓这算是保住了晚节。
虽然他才刚要虚岁三十岁——到明年大年初一、也就是1129年,他也才虚岁三十。
古人都是三十而立,而他却要三十退位,传给二十六岁的堂弟了。
赵子称也立刻派人开始暗中筹备大典。
趁着腊月最后这几天,先把三辞三让的礼节流程走起来。
到正月初一,正好登基改元。
一切都很顺利,给赵桓守孝住的太乙宫也很快装修好了,就是从艮岳里一座原先遗留的道观改的。
时间转眼就到了正月初一,赵子称做好全部准备,换上龙袍,准备登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