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皇城早就通了电,甚至电线都换过好几次了,如今已是大明最好品质及技术构建的线路。所以,用于实验的两部电话安装起来也相当方便。
哪怕为了实验一次成功,多检查了几次,依旧是在两个小时后就在内阁所在的“午门楼”及奉先殿内各安装了一部电话。
朱雄英看着眼前与后世电影中一些电话相近的“机器”颇为激动,问:“老师,这电话怎么用?”
刘宽笑道:“如今这电话只有两部,所以也无需摇号,拿起就能通话。或者,陛下等午门楼那边的一部电话发起通话也行。”
刘宽才说完,电话就“铃”的响起来。
朱雄英倒是不用选择了,直接拿起了话筒,便听见里面传出一个声音,“臣是蹇义,陛下可能听到臣在说话?”
朱雄英吸了口气,貌似镇定地道:“蹇卿,朕听得到。”
另一边,已经是吏部尚书兼内阁大臣的蹇义则颇为激动地道:“陛下,这电话实在太神奇了,午门楼与奉先殿相隔数里,臣听陛下之声竟如在耳边!”
朱雄英笑道,“科技本就如此神奇,蹇卿又何必意外?好,现在蹇卿挂掉电话,让朕发起通话试一试。”
“是。”
朱雄英听见那边没了声音,便在刘宽的指导下,放下话筒,重新拿了起来。
很快,那边就又传来蹇义的声音,“陛下,臣听到铃声了。”
朱雄英笑着点头,“好,很好——暂且这样吧,朕还有事要跟宁国公讲。”
“是。”
待电话挂断后,朱雄英深吸了口气,问:“老师,这一部电话机成本如何?”
刘宽道:“电话机既然已经研制出来了,只要批量生产,成本并不算高,估计能降低到百贯以下一部的程度,甚至降低到五六十贯一部都有可能。”
“不过,将来搭建电话网络及通话中转机构,却是所需要费不少钱财和人力的。”
“当然,如今大明连州府一级的城市都只通电了一部份,而电话又是建立在通电基础上的,想要推广开来只怕需要很久。”
朱雄英听得点头,随即还是高兴地道:“如今无线电报也才开放民用两三年,我又怎么会想着让电话推广普及?”
“不过,按老师所讲,给各行省、州府衙门先安装上却是没问题的——这电话通话可是比无线电报方便了不少。”
刘宽微笑道:“是方便不少,另外,电话的出现应该也能促进地方加快电网建设,早日通电。”
“正是如此。”
随后,刘宽与朱雄英又就电话及大明电网建设聊了会儿,他便拿出了另一份早就准备好的奏章。
朱雄英接过去翻开看了几眼,顿时神色变了,讶然道:“老师为何要致仕?莫非对朝中近来之事有什么不满?”
刘宽坦然看着朱雄英,道:“陛下,臣对朝中之事并无任何不满,只不过臣自来大明便在朝中为官,如今已有三十三载。”
“算一算,臣如今也已六十岁了——这些年,除了逢年过节的一些休沐日,基本没怎么休息。”
“如今天工院制度完善,大明科技、工业发展也欣欣向荣,朝中更是有诸多良臣、能吏辅佐陛下,臣没有任何担心的。”
“所以,臣想趁着如今身体还行,致仕养老——可以带着家人到大明各地游玩,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还请陛下成全。”
朱雄英听完,捏着奏章,看着刘宽一时不语。
刘宽则耐心地等着。
两人终究是多年师生,彼此足够了解,情感也非同一般。
因此,朱雄英见刘宽神情不似作伪,思量了几分钟,便问:“老师若是致仕,那这天工院院正谁来担任合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