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哪朝哪代,想要升官发财的前提便是手下有人。程序上,南都的事守备勋臣、守备太监、守备文臣都有上书权利。
无错版本在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水路只两个路,一是漕运,二是海路。
任何时候,话,在乎是人说。
同样的一件事,经不同人口中说出,区别就无限大了。
最稳妥的肯定是漕运了,运河有驻军,有漕运总督衙门,肯定不会出事。这会可是太平盛世,哪有敢劫辰纲的。就崇祯末年,这漕运也不曾断过,更不曾叫人劫过。
听崔老子的话没错,王永光那边断不会跟他魏公公为难。而得了南京兵部的好,这事朝堂上便过的去。
次日,那些在溧阳呆了好多天的各府领人的管事终于被安排领人了,可是每家却只能先领回五十人。
如果时间上来的及,公公也想回北京一趟。
魏公公如何不知他们的小心思,却是乐见其成。
现在,却是两百年来最好机会!
一个萝卜一个坑,你魏太监把军官们带走,这空出来的位子由谁来顶呢?
然而,几十万两银子一次性的走漕运,太过张扬,也太过惹人瞩目。
这样一来,兵部和内守备厅那边可就有大把的人手去顶空缺,而不是落在勋臣们手中。
公公一想也对,放人他肯定是放人的,但从来没说几时放,放多少啊。
却是皆大欢喜的事。
下午,魏公公就忙了两件事,一是钱,一是人。
公公现在懒得从事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因而叫宋四宝把这些东西尽快出手,价格便宜点没关系。
折算成白银,合计一百三十六万两。
崔侍郎好心的赠了一个锦囊给魏公公,劝他莫不如连神武营的人都不放回,各家勋臣的家兵家将也尽可能的拖一拖,便是放还,也不要一次性都放回来,分批分日。
但朝廷真正能听进去的却只守备文臣一个。
难事是如何分账。
勋臣和太监嘛,那是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北京朝廷。
这是表面上的话,私底下的心思则是我多带些人手,这官也做的踏实。
魏公公不希望自个在南都干的事闹的沸沸扬扬,引起第二轮舆论风波,所以最终决定还是走海运。
在外有日子,有点想家。
给的少了,打动不了皇爷。给的多了,公公打动不了自己。
当日南都勋臣组织了东西两路军,合有兵马六千余,除了死伤逃回的,大明皇军共俘虏了五千四百多人,放归一千二百余后,剩下人等全部押回特区。
那么,南京本兵王永光又如何会因此事和魏公公翻脸呢。
除亲卫营外,曹文耀率步军左右二营及马队押解俘虏和银两、军械物资回去,公公在溧阳又整顿了一下铁场事务。
其实前任铁场徐元干的很不错,各项规章制度有模有样,魏公公无须大的动作,只要将徐元定下的工时、工钱一个减少些,一个提高些,便能尽得这些矿工之心。
魏公公真正的整顿动作是在矿工之中建立了一支矿卫队。
“铁场是咱家的,也是你们的!”
公公在矿卫队成立时,如此于矿工们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