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人分别代表内守备刘公公和兵部王尚书和魏公公约法三章。“本兵不必担心,我观察小魏公公多日了,他是个聪明人…其以名压人,我亦可以名压他。”崔侍郎轻笑一声,他相信眼前这二位听的懂他的意思。
本朝为官,内外朝都讲究师生(父子)座师、同年同乡关系。钱、王二位秉笔和崔志佳是同乡,内外呼应,相互援助,自是再正常不过。
两虎相争,旁边拿矛的才是决定力量。
但现在也不是和魏良臣计较的时候,若不尽早把事情解决,皇爷那边他便是不好解释的。
三则是有些私心,想借此机会突显一下他内守备的重要性,哪知那魏良臣竟半点面子也不给他,枉他刘公公之前对他诸般照顾。
王尚书有点拿不定主意,他知道崔志佳的意思,但他担心放魏阉入城会闹起大乱来。
要知道,听说魏良臣没死,刘公公可是松了好大一口气。但没想到这小子重伤之后还能有精力闹事,还弄了具棺材出来讨什么公道,真是叫人又气又好笑。
“今日之事,倒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王永光一怔,细想这事确是和他没有关系,他之所以掺和进来,可不就是魏国公的请托么,要不然和他有屁的关系。
这陡不丁的给撞上个魏太监,侍郎大人自是不能放过机会。
“放他入城?”
崔志佳摇了摇头,一脸困惑道:“却不知这事与本兵,与刘公公有何关系,要二位如此愁眉?”
王永光和刘朝用都是一怔。
崔侍郎想了想,道:“依我来看,莫不如让那小魏公公入城好了。”
也算是个最好的结局了。
后来之所以干涉,一是魏国公亲自上门拜托,二则是南京乃留都,魏良臣带兵在城外大闹实在是影响不好。
真要说起来,人崔侍郎只要你魏公公一万两,那是手下留情了。当然,这也是侍郎大人的精明之处。
好在,他结交的内侍还是份量十足的,最终一番运作发到南京来。如此,既能堵了北京科道的嘴,又能让崔志佳不致灰头土脸还乡。
“这事与我二人是没关系,但眼下却是撇不得干系了。平远兄,依你之见,这事当如何处置?”王永光苦笑一声。
为官数十年,崔侍郎攒的银子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但用于打点求个庶吉士,加上为儿子日后的安排,这点钱肯定是不够的。
钱忠和王顺都是蓟州人,蓟州和沧州乃是本朝太监的两大“主产地”。
江南镇守中官在内守备驻守的神策门遭剌,这事谁敢说和他内守备没关系。
午时刚过,就有内守备和南京兵部的人来见魏公公了。
我不挡你发财,但从你指缝中掉些出来,不为过吧。
果不其然,魏太监愿意分润。
只要魏公公答应这三条,那么他就可以入城,光明正大入城。
崔志佳照例上书请辞,不过皇帝却给留中不发。科道清议哗然,又有御史上书,大有不把崔大人赶回家这事就不罢休的精神。
崔侍郎心满意足,这么多年了,他算看透一件事。
这事便就僵着了,当事人不答应,叫两位帮腔劝架的如何办。
一万两不上不下,你魏公公能接受,他崔大人也能吃饱。这笔钱他也不是真准备自个用了,而是替儿子崔呈秀准备的。
现在一家强,咄咄逼人,连刘公公的面子都不给。
另一位则是司礼秉笔,太后身前的红人、宫中人称“行不行先生”的王顺。
刘公公那头早先压根就不想插手,甚至连魏国公他们去“讨伐”魏良臣的情报,都是他授意送去的。
即魏公公可以入城,但一不得侵扰百姓;二不得干涉有司衙门;三不得致伤人命。
明年,崔呈秀就要参加会试,崔侍郎相信自己的儿子才学一定能中进士,但名次是否能靠前,却是未知数。
很快,正阳城门就缓缓打开。
魏公公按住心头激动,命抬棺入城。
入城仪式自是十分悲壮,就差打出白幡了。
消息传到魏国公府,徐公爷气的大骂王永光和刘朝用不义。
就在所有人以为魏公公入城之后便会奔魏国公府算账,不想,魏公公奔的第一家却是丰城侯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