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趣阁

最新地址:www.2shuqu.com
书趣阁 > 世子稳重点 > 第861章 分权监察

第861章 分权监察

第861章 分权监察

两位傲娇的宰相,真的做到了公私分明。

政见上我可以赞同你,但原则上我依然讨厌你,并且恨不得把你弄死。

赵孝骞觉得挺好的,他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可以争斗,而且必须存在争斗,但要把争斗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现在政事堂内的气氛和状态就很不错,是赵孝骞希望达到的状态。

“不仅是青苗法,别的新政也一样,你们应该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里面的利弊,为何没有试着修正它?”赵孝骞问道。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群臣面面相觑,有些人面露难色,也有些人面露羞愧。

为何以前没有修正?

原因太多了。

最大的原因是权力利益,新旧两党之争的根源问题,是新兴权贵和旧权贵的利益之争。

新政太多方面触碰到旧权贵地主集团的利益了,这些人手握权柄,自然不肯轻易妥协。

于是对新党疯狂反扑撕咬,以至于新政在这数十年里几废几立,反复无常,这都是党争激烈的结果。

其次还有很多原因,包括皇帝的立场和态度是否坚定,两党阵营势力此消彼长,朝堂和民间自发的以及人为制造的舆论风向,士商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朝堂的话语权等等。

事情复杂到了这个地步,前几代皇帝其实是很头痛的,想解决又没有那么大的胆魄,皇帝的个人立场其实也在新旧两党之间摇摆不定,于是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既然子厚和子由两位的意见一致,那么朕提出下一个问题……”赵孝骞环视群臣,缓缓道:“如何解决新政落实地方后,朝廷对地方的监管问题?”

说完赵孝骞看着章惇,道:“子厚先生,你先说。”

章惇思忖半晌,叹道:“臣能想到的,只有让御史台对地方担负监察之责,并且形成常制,由御史台派员常驻地方……”

赵孝骞紧接着问道:“可是,如何杜绝监察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合谋牟取私利,欺瞒朝廷呢?”

“御史台监察地方,但谁来监管和制衡监察御史的权力?”

“监察直奏之权若是在地方上无限放大,各地州府县能做主的便不是地方官员,而是这些御史了,他们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诸侯,这是朝廷不能容许的。”

“而皇帝和政事堂若只听信监察御史一家之言,难免混淆视听,偏颇事实,造成无数冤案错案。”

“长此以往,朝堂上的御史台坐大了,但地方上推行新政反而愈发乌烟瘴气了。诸公,朕请教,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赵孝骞说完后,群臣又惊。

今日赵孝骞说话很直白,以前朝堂上不敢提,不敢问的,讳莫如深的忌讳话题,此刻赵孝骞作为皇帝,非常直率地当面说出口了。

章惇和苏辙闻言眼皮猛地一跳,他们预感到,官家说这番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目的的。

官家很有可能要对朝堂进行一番大的改变,甚至直接对朝廷官制动手。

元丰年以后,大宋的官制是所谓的“两府三司”。

“两府”,指的是政事堂和枢密院,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军事,军政分离,各自为政。

“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

“盐铁”的管辖范围不言而喻,度支司管辖的是朝廷收支以及粮食漕运,户部司管辖的是天下的人口户籍,统筹赋税等等。

两府三司是大宋官制的根本,自元丰以后,官制已形成了定例,包括皇帝在内,无人能改变。

或许在所有人心里,大宋的官制已经很成熟,没有必要改变。

可现在随着赵孝骞直指时弊,犀利地指出问题之后,在座的朝臣们突然察觉,好像大宋的官制确实不算成熟,其中最大的弊端是,中央集权还不够严密统一,朝廷对地方的监察监管还远远不够。

章惇首先皱起了眉,无论是新党领袖的身份,还是当朝宰相的身份,都不乐意见到现有的朝局平衡被打破。

本来推行新政已经够艰难,阻力够大了,现在官家还要对官制动手,改变如今朝堂的格局,不知将要触碰多少人和集团的利益,哪怕是皇帝,恐怕也经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吧?

忍住脱口而出的劝谏,章惇还是冷静地问道:“臣敢问官家,可有良策解决朝廷对地方的监察之弊?”

赵孝骞环视群臣,沉声道:“朕有一策,在政事堂和枢密院之外,再立一府,名为‘监察府’,将朝中的御史台独立出来,监察府的组成以御史台和皇城司为主。”

“从此以后,朝堂三府,分管内政,军事和监察,三权各自分立,互不统属,其中的监察权,以御史台常驻地方的御史为主,但皇城司对御史台亦有监察制约之权。”

“监察这方面,御史台常驻地方,皇城司名下分明暗两支,明察暗访皆俱,亦有监察地方,直奏官员和各地豪强士商不法之权,皇城司不受任何官员节制统属,直属皇帝。”

“如此,三权分立,互为制衡,三者皆有互相参劾监察之责,天下事可定矣!”

赵孝骞看着满堂震惊的朝臣们,淡淡地道:“朕这个想法,不知在座诸公意下如何?”

『记住本站最新地址 www.22shuquge.com』
相邻小说: 我以源纹入神道 前引 异界的崛起之路 我也想纯情,但她们不允许 洞玄真仙 贫道镇元子,请鸿钧赴死! 李长生修仙传 凡人:重生张铁,以杀证长生 潜龙临渊 终幕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