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沉吟片刻,道:“陛下天威,已令埃及震怖。我军当趁势而上,以亚历山大港为基,水陆并进,扫荡尼罗河三角洲,迫降诸城。同时,遣使南下,招抚上埃及各地,许以自治,诱其反罗马。”
他看向张飞:“翼德,你领一军,沿海岸西进,追击弗拉维乌斯残部,威慑昔兰尼加,使其不敢东顾。”
“得令!”张飞抱拳,声如洪钟。
“其余诸将,随关某肃清三角洲,稳定粮道,征集船只,以备水战。”
关羽继续下令说:“此外,即刻起草告示,以陛下之名,宣告埃及解放。凡归顺者,皆为大汉子民,赋税减半,徭役从轻;凡助罗马者,城破之日,严惩不贷!”
“谨遵将军令!”众将齐声应诺。
开元五年,深秋,尼罗河迎来了罕见的丰水期,浑浊的河水裹挟着肥沃的泥土,滋养着两岸的无垠农田。然而,今年的丰收喜悦却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亚历山大港易主的消息,以比尼罗河泛滥更快的速度传遍上下埃及。恐慌在罗马裔公民和希腊裔贵族中蔓延,而长期被压制的埃及本地人——科普特人,以及数量庞大的犹太社群,则暗流涌动,心思各异。
关羽坐镇亚历山大港,并未急于向内陆深处贸然推进。他深知,汉军虽野战无敌,但兵力有限,且水军力量几乎为零(亚历山大港大火后,仅抢救出少量受损较轻的小型舰船)。若要真正控制埃及这罗马帝国的“粮仓”,必须稳扎稳打,且必须赢得本地势力的支持,至少是默许。
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兑现苏曜“弥赛亚”的承诺,在犹太社群的协助下,迅速颁布了《安民告示》:
“奉天承运天皇诏曰:埃及之地,久罹罗马暴政,赋税苛虐,民不聊生。今朕遣天兵至此,乃为解民倒悬,锄强扶弱。自今日起,凡埃及之民,无论土著、希腊裔、犹太裔,但弃罗马伪号,归顺大汉者,皆为朕之赤子。”
“以往罗马所课之重税,一概减免三成;所有奴籍,愿参军或效力河工、城防满五年者,皆可脱籍为良;各地神庙、会堂,但安分守己,皆受庇护,唯需尊奉天皇为至高守护者……”
这份用希腊文、科普特文、希伯来文共同书写的告示,被抄写数百份,由归顺的本地官吏和毛遂自荐的犹太商人、科普特乡老组成的宣慰队,乘船沿尼罗河南下,张贴于沿途大小城镇的市集门口、神庙柱廊。
消息所到之处,引发了巨大反响。底层埃及农奴和市民欢欣鼓舞,减税和脱籍的承诺对他们而言如同甘霖。犹太社群则更加坚定了“弥赛亚降临”的信念,积极协助汉军维持秩序、提供情报。
而希腊裔和罗马裔公民则陷入深深的焦虑,他们中的许多人世代居住于此,拥有大量田产和奴隶,汉人的政策显然触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尼罗河东岸,上埃及地区重镇——底比斯城。
此地是埃及古老宗教的中心,拥有庞大的阿蒙神庙群,祭司阶层势力盘根错节。尽管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时期,神庙的政治权力被大幅削弱,但在罗马帝国如今的多神教传统下,其神庙依然被予以保留,且对当地在精神和经济上拥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此刻,阿蒙神庙最深处的密室内,灯火摇曳,映照着几张神色凝重的面孔。
“大祭司,汉人的使者已经到了城外,带来了那个‘天皇’的诏书和礼物。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