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所有情报来分析,最终结果,嫌疑最大的是外戚。他们有能力,也有动机,甚至可以将矛盾进行转移。卑职分析,陛下连续罢免官员,应该是龙禁尉的密卫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最后,不能排除嫁祸以及多方合谋的可能。调查最大的难点,是没有直接证据指向任何一方。从武器入手调查的结果是一无所获,线膛燧发枪产量太大了。这里有一个意外收获,研发厅下属的几个兵工厂发现了几个匠人,私下生产关键零件带出,私下绘制图纸卖出,目标对象是西、北、东三王。人已经都控制起来了,研发厅方面请大人决断。”
听到最后,贾琏睁眼,淡淡道:“全家打包送到天津,装船送到长崎,明年送往新华殖民地。动作小一点,对外宣称是调往南方技校做师傅。”
每个技术工人都是宝贵的,贾琏可不想浪费这些人的能力。左右线膛燧发枪也不是什么太难的技术,美国南北战争时,已经有火帽枪了。
说起来,以西方工业化发展的厚积薄发,本世纪的一百年内,西方铁甲舰都造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大周的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
今非昔比,已经是内阁大臣的贾琏,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发动大规模的报复,一定会被人抓住把柄的。
这个是必须忍耐的,总有机会找回场子的,除非这些人一辈子都不离开京城。
就算不离开京城,也不可能做到不出门吧。只要出门,总有机会制造点意外的。
总而言之,不能着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影响力逐渐的淡去,又到了腊月,又是乾正二年的末尾。
这一年还算顺心的李元,这一日行走在宫内散步时,胡敏匆匆走来,低声说了一件事情。
李元听了当即面色一冷,压着怒火问:“事情属实?”
胡敏道:“禀圣人,确实属实,人已经被奴婢控制起来了。”
李元却没有立刻决定如何处置,而是严厉的反问一句:“你这奴才,又从何知晓?”
胡敏立刻跪下道:“那宫女与一内侍做了对食,受辱时宫女拼死不从,奋力反抗。对食内侍这才决定拼一死向奴婢报信,奴婢带人赶到时,宫女因奋力反抗,已经被掐死,呼吸和脉搏都断了。奴婢控制了人之后,调查之后才发现,坤宁宫多人受辱,只有一人反抗不从。”
李元的拳头已经握紧了,原本还算不错的心情,瞬间散的干净,只有无尽的怒火在胸膛燃烧。
事情的真相,胡敏肯定遮掩了一些,用了春秋笔法,顾忌皇帝的面子,所以才用了“受辱”。
实际上那狗东西,一定是与私下沟通,皇后一定有所风闻,却为他遮掩了。
“暴毙吧!”李元丢下一句话,愤怒的快步去了慈宁宫。
屏退四周后,李元对周太后说了一番话后,周太后惊愕低声道:“皇后应该不至于此,一定是那些贱婢欺上瞒下所致。”
李元咬牙切齿低声道:“朕要废后!请母后支持朕!”
周太后道;“哀家自然是支持皇帝的,奈何外朝要有个过得去的说辞。皇帝还是想仔细了,不可闹的太难看。”
李元沉默良久道:“这后宫,还是请太后帮忙管起来,这两年朕还是太疏于此。”
周太后也是沉默良久才叹息道:“且先如此吧!”
都快过小年了,京城里却连续发生大事情。
先是皇后的弟弟,王氏的嫡长子,在外狎妓,回家途中暴毙于马车上,成为京城一时谈资。
接着是小年日,龙禁尉突然出动,在御马监兵马的配合下,突击了忠顺王府,以及两家王氏外戚。
正在参与祭祖活动的贾琏,都被内阁传召,立刻进宫。
至宫内,见林如海等人先到一步,贾琏上前见礼后询问:“西城人马沸腾,诸公可知何事?”
林如海等人皆言不知,许是与陛下急招有关。
贾琏立刻垂手不语,不再多言一词。
等了半个时辰,李元才一脸疲惫的出现,待内阁众人见礼后才开口。
“龙禁尉密报,忠顺王伙同外戚多人,巧立名目,将央行的钱转入私人账户,做账的时候算亏损,被审计出来了。朕一时怒不可遏,直接下值拿人抄家,将诸卿招来,就是通报一声。此案不小,涉案人员还在调查中。并非朕不信任内阁,而是事关重大,这才先动手,后通报。”
林如海顿时脸色难看,低声道:“陛下,下不为例!”
众人内心自然是多有不满的,这等大事不通报就行动,内阁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可惜,林如海抢先开口,说了下不为例,其他人自然无话可说,低头不语。
李元咳嗽一声,众人抬头时,胡敏领着两个捧着盘子的内侍进来,向各位内阁大臣发了一份誊抄的调查报告。
贾琏接过之后,装着仔细看了起来,继续一言不发。
李清看罢惊呼:“央行不单单是内帑的事情,户部也必须参与,还请陛下准许户部派员参与追查。”
李元面色阴沉道:“准了!只是要辛苦各位股肱之臣,年都过不好。”
岳齐也道:“陛下,报告上说还涉及到军械走私,兵部也应介入相关的调查。查明之后,有罪该罚则罚,微臣绝不袒护。”
说着话,岳齐还看了看贾琏,结果贾琏依旧低头看报告,丝毫没有开口的意思。
方颂也道:“陛下,请准督察院派员监督,以免有人在查案中徇私。”这是比较正常的态度。
李元一概都准了,最后问道:“贾卿可有话说?”
贾琏抬头眼神关切,语气诚恳道:“陛下气色不佳,您的身体事关天下安危,一定要多多保重。凡事一定要宽心一点。”
李元微微一怔,随即苦笑道:“朕知道了,多谢先生关切。”
短暂的会议后,众人散去,归途中方颂与贾琏落在最后,方颂忍不住低声调侃:“适才不器应该用龙体一词,以免受人诟病。”
贾琏苦笑:“先帝时留下的语言习惯,一时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