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强烈的试探
折腾了五个月的贾琏,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再次上了一份奏折。
这次他拉上了两江总督熊方一起署名,至于江南巡抚,正在求神拜佛,保佑贾琏不要那么小心眼,不要太计较。
这份奏折的内容很明确,从江南商税案看税收体制。奏折中指出,现有的税收制度,建立在立国之初那种商业凋敝的前提上,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在的形势。本次商税案的起因,就是因为旧有制度漏洞百出,很容易被钻空子。所以,必须要进行改革。此前南洋专业的税收机构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完全可以移植到本土。考虑到全面推行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混乱,建议在京津、两江、广东三地进行试点。
仅仅搞试点还不够,同时还要成立一个专业的税收机构,在试点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推出专业税法,以利今后全国实行。
这份联名奏折传到通政司,这段时间有点精神衰弱的通政司使,立刻跳了起来,跑步送到了内阁,丢掉这块烧红的铁。
当初南洋各地能设立专业的税收部门,那是因为一张白纸好作画,现在国内搞一个税务局出来,那不是要命了么?
这个新的部门,不单单是从户部手里夺走一部分权力那么简单,这里还牵扯到一个省自上而下的权力,基层士绅们的权力。
权力是什么?
在大周朝权力就是利益基石!
这么说吧,成立一个新的专业的税收部门,伤害了绝大多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这事情放在以前,那是真的只能想想,不可能拿出来在朝堂上讨论的。谁要是敢提这个,真就是全体官僚们的公敌。
内阁传阅的同时,该奏折的内容已经传了出去,真是一点秘密都没有。
嗯,主要还是贾琏没打算保密,或者说这是他又一次强烈的试探。
绝大多数改革都是被逼无奈的产物,对于朝廷而言,只要能对付,那就一定是先对付。
贾琏的做法就是用大锤一下一下的打,打的地基震动,打的上下适应了,真的到了那天,阻力会小一些,不会很多。
毕竟事关切身利益,谁也不会放手。这点看看清末的新政就知道了,都到了什么时候了,还能搞个皇族内阁出来。
税就是钱,钱过手了一定会有好处,剥夺了收税的权利,就等于剥夺了人家的经济来源之一,能不炸锅么?
换成任何一个大臣上这么一份奏折,注定要被群殴到死的。
这个人是贾琏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呢?
很简单,因为你要搞死贾琏的时候,他一定会先搞死你。
他有这个能力!
“都哑巴了?”林如海不动声色的看着一群同僚们,先帝的时候,南洋成立税务局,那都是贾琏竭尽全力才达到的目的。前提是贾琏不在国内推动此事,此刻贾琏旧事重提,对于内阁而言压力太大了。
这个国家的税收制度有问题,内阁大臣们能不知道么?他们清楚的很。
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知道税是怎么收上来的。
一个县令想要顺利的把税收上来,需要基层士绅的配合,需要小吏辛苦执行。
士绅也好,小吏也罢,在县一级部门,都是县衙外聘的编外人士。他们是不拿朝廷俸禄的。
就问一句,没有好处的事情,谁愿意卖力去做呢?
这是多么浅显的道理。
可问题是,站在国家的立场,这种制度长期执行下来,无数的蛀虫最终会蛀空国家的基石。
“太激进了!”即将退休的潘季驯无所畏惧了,他骨子里认可这个想法,但又不能明着支持,只能含蓄的表示。
“确实急躁了一点。”方颂也跟上了,作为贾琏的盟友,他是不能明着强烈反对的,只能换个说法。
“我反对!”岳齐很干脆,直接反对,理由都不带给一个。
“确实不妥,有待商榷。”李清不能明着反对,只能有限的反对。
不同的身份,看待这个问题,自然是有不同的看法。
四个内阁大臣的意见不一,要说明确反对的就一个岳齐。
“都拟小票吧!”林如海不给他们机会,任何态度都要留下白纸黑字,免得回头说不清楚,毕竟兹事体大,不得马虎。
尽管很不愿意,所有人都拟了小票,贴在奏折上。
最后林如海当着众人的面,拟文如下【此议略显急躁,或可设专业商税机构,逐步推进。】
这个建议让众人看了都微微一惊,又都觉得似乎不是不能做到。
毕竟工商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陆省份倒是不那么在意商税专收的。
这个票拟,总体上没有触动基层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
只能说,有背叛阶级的个人,没有背叛阶级的阶级。
关键时刻,林如海也没敢去想动地主,他还是求稳的,因为这样最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也一定程度有利于国家。
站在贾琏的角度,他是真的想推动专业的税收机构出现,有了这个前提,才好进一步针对地主。
这个时空的周帝国还是有优点的,首先是先发国家,其次是集权。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进入工业化都有一段集权时期,即便是英国也不例外。美国也有林肯利用南北战争的集权时期,罗斯福就更别说了。
现代社会的所有后发国家,只要开始就采取了西方的制度,没有一个能起来的。
现在的周帝国因为贾琏的缘故,打下了坚实的重工业基础,民间的轻工业也处在一个快速扩张的阶段。
有了这两个先决条件,即便会出现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现象,因为集权的缘故,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还是能做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