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世界上真的有蠢人
这个国家的问题很多,想要一次性解决是不可能的。
希望所有官员都是道德君子的想法是荒谬的,但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尽管实现的可能性是一万年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曾经的贾琏也以为,只要把人都杀光了,问题就解决了。
那么事情谁来做呢?换一批人来做么?换上来的人能保证都是好人么?没准一个好人都没有。
怎么办呢?
唯有发展才能解决一些过去的问题,在发展中一些老问题自然解决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会出现。
也许人类注定要发展到赛博治国的阶段,毕竟只有电脑程序,才不会有私心。
谁知道呢,这不是我该考虑的问题。
现在贾琏要考虑的就是发展的问题,竭尽全力的快速发展。
欧洲人在近代的科技爆发,根源在于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通过殖民带回欧洲巨大的经济利益,反过来推动航海技术的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了争夺海上霸权,推动着技术革命的诞生。为了更多的利润,资本家需要更高效的机器,为了更多的利润,需要更大的市场。
借着欧洲内部战争的机会,加快殖民步伐,催生民间资本投入技术升级,启动新一轮的技术进步,这才是最要紧的。
所有的尖端技术最初都是因为战争而诞生的,没有外部威胁,就不谈技术进步。当然了,清朝是个例外,明明知道外部变化,内部却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一直到差距被拉大,欧洲人的舰炮顶在了脑门上,首先想到的还是镇压内部的反抗,而不是集全国之力,抵抗到底。
看看他们是如何诋毁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就知道了,前者动摇了满清的统治基础,迫使满清在军事权利上对汉官的让步,后者震慑了外部侵略者,让他们绝了快速灭亡并瓜分中国的野心。
对于江南的民间资本,贾琏的想法不是直接扼杀,而是尽量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用利益促使民间资本向外发展。鼓励民间自发的移民开拓市场的行为,最终达成殖民由官民一起发力的局面。
当然这些想法,如何让全社会接受是一个问题。
从近期的情报汇总看,江南资本的发展达处在一个停滞期。原因不是市场不足,而是原材料不足。
周帝国的民间资本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原因是这个最简单。军工之类比较难的产业,掌握了官营企业的手里。
江南资本向外发展的触角,从最初的将货物运到广州销售,发展到了主动出海,直接将货物运到南洋各地,拒绝中间商赚差价。
可见为了追求利润,资-本家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在贾琏看来,这是好事。
现在的问题是南洋各地不合适种,澳洲是唯一合适种的地方的,但是当地殖民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粮食种植和开采金矿上。
贾琏不得不将视线放在了印度,通过东印度公司来获得印度的,现阶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惜了,每次想到印度人该死的“平和”心态,贾琏就觉得有一堆巨大的蛆在面前一个巨大的粪坑里蠕动。
所以,印度人绝对不能要,但是他们的很不错,至于会不会饿死人,那是英国人做的孽,与我何干?
这个世界上没有秘密可言,贾琏在金陵城住下的第三天,就有人登门递上拜帖了。
以女主人自居的宝钗,拿着一迭拜帖和礼单进来,看见贾琏正舒服的靠在椅子上,报纸遮住了他的脸。
“苏州林家,吴兴沈家,太仓的王家,……。”
贾琏放下报纸,宝钗笑着停下,指了指书桌上的拜帖和礼单。
“拜帖留下,礼物退回去。”贾琏干脆的给出了答案,宝钗笑了笑,转身退下。
看着越发丰腴的背影,贾琏却没有了年轻时的冲动,不禁感慨,岁月啊。
奔四的贾琏倒也没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只是冲动的没那么强烈了,男女之事不会轻易上头。
宝钗不免暗暗叹息,老爷多久没有迫不及待的从后面贴上来了。是嫌弃自己老了么?倒也没有见他对年轻丫鬟动手脚啊。
还是要在饮食上下功夫,该补的不能停啊。
事情没有宝钗想的那么夸张,主要还是正事烦心的很。
贾琏的钦命是整顿商业税,如果亲自撸袖子上,不了解实际情况,那要折腾很久,没个一年都整理不清楚。
现在直接将压力给到地方官府,官员们能做到哪一步,还真不好说。
还是需要一只鸡啊!
耐心一点吧,耐心的等待一只鸡的出现。
从躺椅上起来,早春二月的寒意裹着水汽,钻进颈窝里,皮肤不禁泛起细细的疙瘩。
门口的帘子还在微微晃动,刚才宝钗进来那一下,给屋里温度都降低了一度。
砖木结构的房屋漏风的厉害,贾琏不禁叹息一声,坐在书桌前。
翻开第一份拜帖,开头称呼【贾琏贤侄】。
瞬间就让贾琏没有了看拜帖内容的心情,直接往后看落款,苏州林山。
“来人!”贾琏扭头喊一嗓子,进来的是莺儿:“二爷!”
“去问问,拜帖上的林山是苏州林家的什么人?”贾琏也没回头,打开抽屉,翻出一份关于苏州林家的调查报告。
没一会宝钗进来了,挨着贾琏说话:“林山无功名,乃二夫人的堂叔,五年前被推上了苏州林家族长的位子。人是昨日夜里到的金陵,拜帖是一早送到的。林家在金陵有宅子,就在秦淮河边上。对了,昨夜林山包了秦淮河上最红的四个魁的画舫,宴请了本地诸多大族的族长。”
“这么说来,此人眼下还在板桥一带住着,没准还在某个魁的阁楼里没醒呢。”贾琏淡淡的回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