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间办公室的主人,正是毕打行的拥有者——凯尔文德拉蒙德。
一推开门,一股浓郁的英式气息扑面而来。
一个标准的英格兰男人形象,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他们眼前。
他身穿一套精致得近乎完美、如同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般的绅士燕尾服,那笔挺的线条仿佛在诉说着高级定制的独特魅力。
白色的衬衫一尘不染,搭配着深色的领结,相得益彰,让整个人看起来既优雅又庄重,仿佛是从英国贵族聚会中直接走来。
他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每一根发丝都像是被精确测量过位置,精心安置在那里,每一丝细节都透露出他对生活品质近乎苛刻的执着追求。
脸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雅而自信的气质,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些许皱纹,可这些皱纹非但没有削弱他的魅力,反倒像是岁月亲手书写的勋章,为他增添了几分成熟与历经沧桑后的稳重,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他嘴角噙着一抹恰到好处的微笑,微微启唇,那标准且字正腔圆的伦敦腔便如春日里潺潺流淌的清澈溪水,悠悠然倾泻而出。
每一个音节仿佛都被置于艺术的坩锅中精心熔炼,又似经能工巧匠精雕细琢,浑身散发着英式传统的独特韵味。
他的声音,醇厚中裹挟着天然的磁性,恰似一把无形的钩子,轻而易举地勾住人心,令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为之倾倒。
“欢迎二位前来,”他微微欠身,优雅尽显,“想必你们对毕打行很感兴趣吧。”
故事伊始,聚焦于毕打行那熠熠生辉且底蕴深厚的传统。
凯尔文德拉蒙德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讲述者,以饱含深情的口吻,徐徐揭开这座建筑的历史帷幕。
遥想当年,他的祖父仿若一位无畏的拓荒者,怀揣着炽热的梦想,毅然踏上这片全然陌生的土地。
彼时,这片土地满是未知与挑战,祖父却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从零起步,开启了构建毕打行的征程。
在那段漫长且艰辛的岁月里,他们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
经济危机的阴霾如潮水般汹涌袭来,资金链脆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几近断裂。
企业就像在狂风暴雨中飘摇的船只,随时可能被滔天巨浪无情吞没,每一笔资金的周转都牵扯着整个家族的命运。
而到了战争时期,局势愈发严峻,毕打行面临着被征用的巨大风险,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家族成员们忧心忡忡却又不得不咬牙坚持。
在这步步荆棘中,他们顽强抗争,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拼搏,才艰难地走到了今天。
这毕打行,远非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它实则是一个家族传承与荣耀的鲜活象征,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几代人的心血与回忆。
每一处角落,都留存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见证着家族的兴衰荣辱,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然而,在这悠悠流逝的漫长岁月里,凯尔文德拉蒙德的儿孙们,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润与熏陶,恰似一群懵懂无知、误入歧途的羔羊。
他们置身于那片英伦风情之中,对毕打行这种承载着家族深厚底蕴与传统的商业地产,全然提不起一丝兴趣。
他们满心向往的,是伦敦郊外那片宁静的农场,那里有着广袤的草地,微风轻拂,牧草摇曳。
他们渴望在那里悠然度日,每日清晨伴着鸡鸣起身,去照看牛羊,看着它们在草地上惬意地吃草、漫步;午后时分,便在园里侍弄草,为娇艳的朵浇水、施肥,嗅着那馥郁的香,享受着与世无争的悠闲时光。
面对这般局面,已然 60多岁的凯尔文德拉蒙德满心无奈,他宛如一位孤独伫立在船头的船长,眼睁睁看着自己精心掌舵多年的船只,缓缓偏离了既定的航线,却因年迈体衰,手中的力量已不足以扭转乾坤。
岁月无情,他的身体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衰弱,心脏时常毫无征兆地隐隐作痛,每一次抽痛都在提醒他,自己已无力再继续全身心地经营毕打行。
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后,他最终不得不忍痛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将毕打行挂牌出售,而后回到魂牵梦萦的伦敦,在那熟悉的故乡,寻一处静谧之地,安度自己的晚年,为自己波澜起伏的一生画上句号。
耐心听完凯尔文德拉蒙德的讲述,接下来便进入了商谈购买毕打行的具体细节阶段。
在这之前,霍英冬早已与他有过无数次密切接触和频繁联系。
电话里,他们一次次深入交谈,声音通过电流在空中交织,每一个观点、每一项条款都被细细探讨;信件中,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文字承载着双方的诉求,跨越空间反复沟通。
经过多轮协商,价格也已初步商定,定为 500万港币。
不过,凯尔文德拉蒙德此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神色认真且坚定,强调务必要保证现有的租赁合同能够继续履行,绝不能强行让客户离开。
他表示,这些客户与毕打行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不能因产权变动而遭受无端困扰,这不仅关乎商业信誉,更是他作为卖家坚守的底线。
他神色凝重,目光中满是坚定,缓缓开口说道:“这些客户,皆是我多年来并肩前行的合作伙伴,彼此携手历经风雨,情谊深厚。他们于我而言,犹如战场上一同冲锋陷阵、生死与共的战友,我决然不能因个人的离开,便将他们弃之不顾,令其陷入艰难困境。”
霍英冬听闻这一请求,没有丝毫的犹豫,当即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些长期稳定的客户,对于毕打行而言,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中流砥柱。(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