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他不缺钱。作为华人,帮自己人,也是应该的。
有钱人,做慈善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个好名声。
对此,苏城也并没有否认。
就像前世他了解的邵逸福学校、田家炳学校等等。
最终,苏城决定调派和记地产公司与苏氏地产公司的建筑工程队过来。
这两年房地产衰退期,许多房地产行业的企业,都亏损严重,所以两年时间来,香江的房地产开发大幅度下降。
而以往的专业建筑工人们,很多都为此失业了。
而苏城旗下的房地产业,并没有受到房地产泡沫的影响,依然按照既定的规划继续发展。
同时,苏城旗下各地产公司,也在市场上招聘了更多的专业建筑工人。
所以,即使是苏城的地产企业,在人员,这块,也是完全不缺的。
在80年代,超过150家学校的建造成本相较于后世要低得多。
尽管如此,他依然慷慨地划拨了超过三亿港元的预算,旨在确保这些学校的建筑质量上乘。
一时间,粤省和闽省一百多家苏城小学、苏城初中几乎同时启动了建设。
然而,新教学楼的建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即便是农村小学,虽然结构简单,加之投入了大量工人以加快工程进度,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因此,如何解决孩子们下个学期的学习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解决。最终,苏城在与当地政府深入商讨后,决定为每个学校配备拼装式的活动板房,作为临时的教学场所。
这样一来,九月份孩子们入学时就能有地方读书了。
尽管活动板房在夏天可能会比较炎热,但这些孩子都是来自农村,经历过更为艰苦的环境,因此这点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
更何况,到了十月份之后,天气就会逐渐转凉。
选择活动板房也是出于无奈,毕竟即便是苏城这样的实力企业,也不可能在短短半个月内建成一百多座学校。
那不是现实可行的方案,而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苏城的决定迅速通过内地媒体传播至各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原本,苏城虽在全球享有盛名,但在内地的知名度却相对有限。
然而,经过此次事件,苏城在内地的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其名声也日益响亮。
为此,cciv电视新闻特别对苏城的光辉事迹进行了报道,使全国人民对苏城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从事如此大规模的慈善事业,必然会收获相应的回报。
而良好的名声,无疑是慈善事业所能带来的最为宝贵的回报之一。
一次性捐赠一百多所学校,并在台风灾难中捐赠了大量物资,还亲自带领一千多人参与救灾,这样的壮举,唯有苏城能够做到。
相比之下,其他香江商人大多只是捐赠几百万港元,既未亲赴灾区,也未投入如此巨额的资金。
苏城之所以如此慷慨解囊,除了追求良好的名声外,更重要的是,他前世便是内地人,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
虽然今生已成为香江人,但他始终铭记自己是华夏儿女。
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始终不遗余力地回馈社会,贡献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力量。
这不是什么伟大,对他而言,不过是小事罢了,既然能够帮助,为什么不帮助呢?
苏城在内地,待了足足一个月。
直到9月中旬,苏城才重新回到了香江。
重回香江的苏城,虽然不在内地了,但是依然也时常关注着那边的信息,学校重建项目的负责人,每一段时间,都要向他汇报一次进展。
这件事情,也在香江的媒体间被大肆报道。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肆报道的媒体们,并不是苏城旗下的媒体,反倒是如《大公报》、《星洲日报》、tvb等媒体,都不断报道苏城这次的慈善行动。
经过此次的举措,苏城狠狠地收割了一番名声。
这些名声,平时可没那么容易积累。
10月份,苏城再次受邀前往香江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
苏城曾经对香江大学捐赠了一亿港元,支持香江大学发展一些科技类专业,可以说,他如今就是香江大学最大的金主。
为此,苏城在香江大学中,还有一个荣幸校董的称号。
面对香江大学的数千学子,苏城表现得非常淡定。
香江大学如今还不是世界一流学府,也只能算是地区一流学府罢了。
许多专业,还表现得很平凡。
可苏城知道,未来的香江,早已经有资格跻身全世界顶级学府的名列了。
这几年,香江大学其实也对他提供了很多帮助,这个帮助,指的是为他提供了许多各行各业的人才。
所以,苏城并不反对支持香江大学的学术发展。
演讲结束后,苏城又做了一个决定,再次向香江大学捐赠一亿港元。
相比几年为了在香江发展科技行业,前向香江大学捐赠的时候,如今的苏城,资产早已经是那时候的许多倍了。
那个时候,他都舍得向香江大学一亿港元,更不用说如今了。
如今,他的身价,起码几千亿港元的资产了。
如果你有几千块钱,会在乎一块钱吗?
基本不可能太在乎。
苏城就是如此。
他如今有几千亿港元的资产,虽然只有一部分是现金,但是仅仅是一亿港元,他还真的不是很在乎。
就像在内地的灾区捐赠、学校捐赠等等,他前前后后所支出的资金,超过8亿港元。
可8亿港元对他而言,也不过是一笔非常小的资金罢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