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英国人则把整个印度半岛保留下来作为他的后园,隨时进行收割。
“所以,让香山县给他们下文,让他们打开大门,不必等他们对外传递消息。”
魏广德开口说道。
“那,好吧。”
申时行犹豫片刻,终於还是没有在说什么。
於是,关於兵部奏疏的票擬,很快就在魏广德手里完成。
让申时行也看了票擬內容后点头后,魏广德叫来芦布,让他把战报和奏疏直接送到司礼监,请张宏张公公儘快送到乾清宫去。
这两次倭国传来的战报,交战的信息越来越少,双方大致已经把疆域划分出来了。
至於后面的大战,双方都知道,都在等待。
万历皇帝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个时候如果给倭国那边下旨,可能不仅不能帮助明军取胜,还会帮倒忙,索性就不看了,只等结果就好。
其实,经过几次改良后的明朝內阁制度確实很完善,虽然皇帝依旧要处理很多奏疏,但是相比朱元璋那会儿,可就要轻鬆多了。
而且內阁给每份奏疏给出了处理意见,皇帝只需要点头和摇头,基本不需要思考,处理起来自然很快。
魏广德送张科出內阁的时候还在叮嘱,“大同那边兵部盯紧点,有消息及时回报。
现在最紧迫的,还就是蒙古那边的事儿。”
“我知道,善贷放心好了。”
张科点点头,隨即拱拱手,转身大步向宫外走去。
而此时京城六部和其他衙门也都听到了倭国那边传回来的消息,有人刻意推波助澜,传播速度自然更快。
“壕镜的铸炮厂居然暗中帮倭人铸造大炮抵抗官军,简直是反了。”
“按我说,就该驱逐澳门的葡夷,让他们去四个通商口岸居留。”
“可那里毕竟和广东那边签订租约.”
“那租约只是给他们停船休息居住,可没有准许他们在那里修炮台建立衙门。”
隨著討论的热度持续升温,许多知道壕镜內情的官员,也把他们知晓的情况告知了同僚,特別是香山县基本上管辖不到壕镜,那里完全是葡夷在管理,甚至连司法都是,就更让许多京官破口大骂广东布政使司糊涂。
虽然是香山县出面签订的租约,收取租金,但广东的官府上上下下不可能不知道。
这么长时间居然都没有採取措施,可见广州那边的人,没少从中收取好处。
妮玛,要是葡夷把好处送到京城来大家分润,或许他们早就帮他们想其他办法换租约了。
京官们群情激奋,说什么话的都有。
到了下午,刑部和礼部官员通过通政使司递上奏疏的举动,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一样。
当天下午快散衙时,冷清衙门通政使司忽然热闹起来,许多官员都把自己新鲜出炉的奏疏递送过来,把衙门里办差的书吏主簿忙得焦头烂额。
这么多奏疏,他们都要反覆誊抄留底,送报,各个都把写字的手都抄废了。
离开衙门的时候,已经月掛树梢,他们才摔著酸麻的手回家,嘴里自然也是骂骂咧咧。
这年头可没有加班费一说,他们忙碌了这么久,朝廷是不会多给他们哪怕一个铜板。
而此时的乾清宫里,万历皇帝坐在御书房里,面前就放著兵部那份奏疏。
下午他就看到这份奏疏了,张宏是绝对不会隨便处理这么重要的奏疏,特別还是现在这个时刻。
只不过,万历皇帝已经不是菜鸟,他也从张居正、魏广德那里学会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他当时的反应和申时行如出一辙。
大明已经在东面和倭国开战,北方的蒙古態度也不明,这个时候再在南面和葡夷交恶,这么做真的好吗?
虽然大明足够强大,但是同时在三个方向爆发衝突的话,朝廷有能力解决吗?
大明的卫所军,万历皇帝早就从魏广德口中知道了他们的底细,所以他从不敢在公开场合自称“朕有百万雄兵”的话,他感觉很丟人。
当然,万历皇帝也不止一次想过如何重振卫所,不过思来想去也找不到好办法。
而魏广德管著兵部,他的方式万历皇帝多少也琢磨出来了。
卫所已经糜烂,不堪大用,只能对內使用。
对外用兵,那就得靠新营和各地招募的营兵,最多就是开战前挑选卫所里的青壮进行一番训练。
这个方式,其实也是俞大猷作战的模式,是俞大猷和魏广德討论后,把他带兵的法子说出来的。
卫所里青壮还是有,但是不多,所以挑选青壮缩编卫所兵,经过一两个月强化训练后拉上战场,比卫所成建製作战要强。
这点,其实当初九江卫就是这么干的。
5600人的卫所,其实只能拉出千多號战兵,其他的都是农兵,甚至连农兵都不如。
不过认真训练的千人,打起仗来可比五六千混合老幼的卫所战力更强。
“皇爷,打听到了。”
这时候,张鯨从外面小跑进来,来到御书案前。
“哦,內阁是怎么討论的?”
万历皇帝开口问道。
他没有直接招魏广德询问,而是自己思考,然后再通过在內阁办差的內侍口中了解情况。
魏广德上午召集申时行商量並没有避人,听到他们对话的自然有不少,包括內阁办事的官吏和內侍,多少都听到一耳朵。
张鯨没有作妖,原原本本把打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
这时候要是乱说,万一皇帝招魏广德召对,可就露馅儿了。
“就是说最急的其实还是大同那边,然后是倭国,最后才是夷人.”
万历皇帝琢磨一番,再想到那副舆图,偌大一个世界,大明也仅仅占据一隅之地。
“当初朕大婚的使团,他们出访了多长时间才回来?”
万历皇帝忽然问道。
“前后近两年吧。”
张鯨那时候还是跟在张宏屁股后面的小太监,但是对朝中发生的大事儿也是知道的。
皇爷的大婚,因为內阁认为皇帝和皇后年幼,硬生生推迟了两年,这两年里就是做各种准备,包括邀请藩国使臣前来恭贺,把大婚仪式搞的极为隆重。
可以说,万历皇帝的大婚礼仪是歷代皇帝中规模最高的,欧洲三国使团不远万里前来恭贺。
“把万国图拿出来。”
万历皇帝吩咐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