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1章 光粒子束接收成功!
事实上,即便是pony不来,徐川也在着手准备推动国内航天领域民营企业的发展了。
原因很简单,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而按照驭星工程目前的撞击实验数据,能够重启火星内核生成磁场的概率高达78.21%。
这是一期驭星工程六颗陨石分三个批次撞击后由智能大模型ai通过无极量子超算中心计算出来的。
而在驭星工程完成对火星的磁场重启后,后续的火星大气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等等都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资源。
尤其是初代移民城市的修建。
尽管驭星工程重启了火星的磁场,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以及隐藏在地壳中的水资源,形成地面海洋。
但它终究不是地球。
首先是改造初期的火星磁场不会太稳定,在面对太阳风暴和宇宙辐射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部分区域或短时间的漏洞。
当然,这不是致命的问题。
对于移民的人类以及生态系统来说,致命的是火星的大气层。
虽然通过陨石撞击的手段能够在激发火星土壤中蕴含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制造出一个大气层。
但相对比地球大气来说,火星新大气层的成分、厚度、大气压等各方面都远远达不到可以让人类自由活动的程度。
如果是在自然演化的条件下,可能需要经过数千万年数亿年乃至更遥远的的时间,才能让一个改造后充斥着二氧化碳火星变成拥有繁盛的物种、且相对宜居的世界。
但如果是人为改造的话,这个时间能缩短到数百年甚至是更短。
不过即便是数百年的时间对于当前的人类而言也是一个无比漫长的过程。
这不仅需要堪称海量的多孔液态dac二氧化碳捕集系统来处理二氧化碳,更需要从土卫六运输大量的氮气以填补火星大气层,制造适应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在未来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时间彻底完成对火星大气的改造前,修建‘全封闭’的初代移民城市是必然的。
而航天局和下蜀航天基地不可能将所有的工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们手中的航天载荷与相关的技术也完全不够。
这个过程必须要有其他的企业深度参与进来。
写了一封开放室温超导材料开放性建议与航天领域加速布局发展的信件递交给北海小岛那边后,徐川回到了crhpc机构,继续主持超光速航行技术的验证实验。
在上一轮的验证实验中,他们成功的让一束光粒子通过了曲率空间以2.5倍的光速飞跃到了木星轨道,但却没能够成功利用木星自身的引力干扰曲率结构接收到这束光粒子。
如果是单纯的对于验证是否能进行超光速航行来说,上一轮的实验已经足够成功了。
但对于徐川而言,这还远远不够。
能够通过量子引力模拟接收装置顺利的接收到超光速的光粒子,对他来说这场实验才是真正的成功。
crhpc机构。
总部的八卦大楼中,虽然相对比上一轮的验证实验已经走了不少的物理学家,但这里依旧人山人海。
作为取代了cern之后的新世纪物理学圣地,如果说以前的crhpc机构仅仅是依靠环形超强粒子对撞机来吸引各国的学者。
那么现在的crhpc机构已然成长为了一个集结了对撞+航天的‘综合性’物理学研究机构了。
这里不仅仅有大型粒子对撞机,还有的还有回旋加速器、直线加速器、同步加速器等等各种物理实验设备。
与此同时,crhpc机构在那位徐教授的影响下还能借助金陵那边的下蜀航天基地往太空发射各种科研装置。
甚至是借用到一部分‘昆仑’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资源。
这些都是以前的cern机构所没有的资源。
所以每天在这里做研究的常驻学者超过了一万两名,是cern机构巅峰时的近两倍。
这些由物理学家、工程师、学生及访问学者组成研究团队在庞大的科研资金的支持下,几乎每个月都能弄出来一些新的成果或者是技术。
比如最近来自反物质研究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弄出来一种新的‘反物质量子位技术’。
简单的来说,这群研究团队将一个反质子(质子的反物质对应物)悬浮在电磁阱系统中,并抑制了环境干扰,以免破坏粒子脆弱的量子态。
而当该粒子处于被称为“自旋”属性的未定模糊状态时,研究人员小心地使其振荡,并在长达50秒的时间内进行了测量。
徐川了解过这个项目,主持该实验的物理学家斯特凡·乌尔默教授表示,这种实验可能有助于揭示物质与反物质之间更多的差异,进而回答一个涉及到宇宙大爆炸根本性问题。
那就是‘我们是如何在一百多亿年前本应湮灭所有物质的反物质大灾难中幸存下来的?’
理论上来说,宇宙大爆炸应该创造了等量的物质和反物质,它们本应迅速相互湮灭,使宇宙如今变得空空如也。
但实际上如今的宇宙充满了各种物质,可见当初大爆炸的时候所诞生的反物质和物质间是有偏差的。
而这个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宇宙起源。
当然,除了理论上的重要性,这项技术或许在未来还可能成为另一项重要技术的‘支撑理论’。
那就是反重力技术。
在虚空场理论中,引力的来源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截然不同。
爱因斯坦将引力重新定义为时空弯曲的表现,引力的‘起源’变成了物质和能量的分布,空间的弯曲程度决定了引力的强弱。
而在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物理学发展,以及对常规物质和暗物质的深入研究后,徐川则将引力的来源定义到了另一个方向。
引力不源于质量,也不源于时空弯曲,而是源于粒子在虚空场破缺时所产生的能量波动。
这也就意味着质量越大的物体具备越多的虚空破缺行为,造成的能量波动也就越大。
而即便是在虚无的真空中,不断产生和湮灭的虚引力子在常规状态下会使得引力的净效应为零,维持着背景时空的平坦。
但当存在质量时,费米子(如电子、夸克)会与这些虚引力子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其周围的虚引力子云产生净极化效应,表现为我们感知到的‘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