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一颗大好人头飞起,血流如注。
一人身死在前,身后偏將又紧隨而来,一人復接一人,各领摩下同关羽死战。
一时间曹军同李均大军廝杀,关羽领摩下千人亲卫同这些偏將亲卫廝杀。
关羽虽神勇难挡,李均大军却视死如归,短时间竟也斗得旗鼓相当。
而被眾人死死护在后方的李均,早已作泪流满面之態,挣扎著也要杀向关羽,却被亲卫拼死阻拦。
“將军!
为了復齐大业,汝当保重性命。
此刻应对曹军,尚需將军执掌大局。“
李均遂“痛哭流涕”,指挥大军,泪不能止。
眾將士亦感同身受,怎不悲从中来?
看著自家主將痛哭流涕,看著那一位位偏將,为了阻拦关羽,一个接一个战死。
灭国之恨!死將之仇!
三军上下,怎不哀痛於心,死战於前?
若说曹军是为了那军功爵位,荣华富贵而上下一心的话。
此刻李均摩下大军,便是为了那国破家亡之时,举目黑暗之中,由李均所引领的那份名为“大义”的希望!
为心中大义,李將军尚不惧死生,眾偏將亦欣然赴死,吾等小卒,又何惜一命?
“为了心中大义!
为了將军荣光!
为了復齐大业!
诸君,何不死战?”
“死战!!!”
这一刻,哀兵对勇军!
明明因为曹军数量眾多而被围住的李均军,在关羽来了之后,反而因他屠戮一眾偏將的行为,被激发了血勇,愿奋死命一战,反而隱隱有杀退曹军之势。
曹军:“”
谁道了!咱们拼命是为了军功,为了满餉,为了富贵。
可眼前这帮人是真的不要命!
为了大义?扯犊子呢!
吾等富贵荣华就在眼前,何必跟你们一群为了大义的贱命一换一?
而恰在这时,一声声军號,在眾人耳畔响起。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正是察觉后方有变故,主將李均遭关羽偷袭,而急忙赶来相救的陷阵营。
只见那员此前被李均忽悠蛊惑一番,派去统帅陷阵当先锋的偏將,看著屠戮一眾偏將,已然要杀到李均身前的关羽。
他毅然决然就率眾迎了上去,越过李均时,他驀然回首,告之曰:
“李將军,你不久前才教过我的。
一死了之是最轻易的忠义,活下去是最艰难的忠义。
汉王威震九州,復齐本是妄想。
今吾等选择了这最轻易的忠义,以报家国,全中之志。
但还请將军將这份最艰难的忠义.:.坚持下去。
末將,去也!”
言罢,这偏將头也不回,率六百陷阵迎著衣袍染尽敌將血,恍若杀神的关羽,发起衝锋。
“关云长!
来战!!!”
“插標卖首,徒送死耳!”
关羽上次答应了曹操,取夏侯兄弟首级如探囊取物,结果闹的自己灰头土脸也没成功。
这会杀个无名小卒李均,本以为手到擒来,又给曹操保证了万军取首,如探囊取物。
结果廝杀了半天,搞得自己被溅了一身血,也没碰到李均半片衣角。
反而这帮李均的麾下,也不知哪根筋抽了,上至將官下到小卒,一个个都来拼命,闹的关羽烦不胜烦。
“既汝寻死路,休怪关某刀下无情。”
冷眸微睁,关羽挥舞青龙刀同这偏將斗上,轻易取了他项上人头。
不过正为李均所动容的眾人,哪怕偏將死了,也要紧紧跟隨军旗,发起衝锋,至死方休。
而被六百陷阵围著廝杀,一个个皆怀有死无生之志,哪怕强如关羽也陷入泥潭。
便是他也不得不奋力调动周围曹军,於李均大军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以便他斩將擎旗。
而被所有人护在中间,早已泪流满面的李均,他望著这一切的眸光,却异常平静。
他就这么平静的注视著一位位偏將赴死,注视著无数士卒为了保护他这个復齐的希望,死战不退。
復齐最后的希望?
我吗?
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齐国算是完了。
他现在似乎好像有点理解,昭昭青史上,那歷朝歷代的忠臣名將,为何多亡於小人之手了。
这些忠义之人,还真是...傻得可爱。
我一个小人,有什么忠义,又何谈復齐???
大奸似忠,大偽似真,有时候装的亍了,真是会连自敢都信了。
真的是,明明只是我的手中刀,掌中剑,利用之成就功名的1具罢了..
也罢,今日本將若能活下来,便带著你们那份荣光,同享荣华富贵。
若是死了,也算不互“李均”大义之名。
李均冷笑了声,拔出了腰间长剑,下令曰:
“大纛压前!
关云长,来战!”
眾將士大惊,忙劝止之。
李均冷眸扫视眾人,傲然曰:
“吾乃神威无敌赖锋上將军!
岂有畏敌怯战之理?
此战若逃,有何面目见死难同袍?
此战若败,復齐大业毁於一旦,忍辱偷生又有何益?“
说著,他手中长剑一指关羽,仰天大笑。
“大纛压前!
眾將当紧紧跟隨军旗,衝锋!衝锋!衝锋!!!
为了復齐大业,今日败关羽於此,誓死方休!”
万军齐呼曰: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隨著李均大纛压前,全军上下不顾一切,倾数朝关羽压来!
以六百陷阵开剑锋,以万人忠义淬剑身,凝死生之大义聚剑魂。
李均持大纛,执剑斩云长!
“关云长,你不是要业我吗?
大纛在此,来战!!!”
神威无敌,大义开道!
曹军兵將大惊,为艰富贵而死战者,何敌此视死如归之军,不战而自乱也。
李均执大纛御万军压前,乘势攻击,曹军退避者不可胜数。
毕竟他公都是曹军兵亜,关羽却是刘备军统帅,死生关键时刻,岂能靠得住?
关羽此刻真正能依仗的,不过是隨行带来千人之眾,手中一把青龙刀耳!
今见李均压大纛而前,挥三军救令,关羽持刀立亜,傲然视之。
“昔年高顺麾下看门小卒,插標卖首之辈,不想多年不见,竟也有今日。
汝既要战,那便来战!
虽万眾一心,岂有一合之敌?
徒送死耳,又何惧哉?
且看关某万军之中,取汝项上首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