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黄帝纪元,大科学神教!
待军民百姓的欢呼声降低,赵朔在祭天台上双手微微虚压,霎时间鸦雀无声。
赵朔继续道:“朕今日即大位,当普天同庆,又有三大恩诏下发。杨惟中!”
“在!
“代朕宣旨。”
“是。”
前面对皇室的约束最为重要,是要贯彻整个大元朝的存在时间的,赵朔要亲口宣旨。
后面的旨意没那么重要,赵朔就没必要亲口宣读了。
杨惟中走上祭天台,高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元立国,万象更新,普天同庆。着大元全部内省,北方诸省免一年田地租税,南方诸省免半年田地租税。从明年开始,华夏全部内省,田地租税永久降为两成。”
“今年大元全部内省,统一免除徭役。地方官府确有需要兴建工程者,上报朝廷,朝廷拨款,雇佣百姓施行。”
“大元全部外省,移民与内省等同。原住民,今年免一成田地租税。”
“汉军、色目八旗军所缺粮饷,由朝廷补足。”
哗~~
杨惟中传旨完毕,全场再次沸腾。
所谓大元内省,就是山东、河北、江苏、广东、广西等华夏固有省份了。
还是那句话,这个国家到底是谁的?
如果说是全部人的,那就是全部人都有责任,也都没有责任了。
古罗马之衰落,就是从滥发公民权开始。既然帝国打下的新疆土的百姓,和罗马人享受同等待遇,那罗马公民拼命厮杀又是为了什么呢?
所以,赵朔一直在刻意地保持区别。
山东、河北的田地税赋最低,进而是北方,然后是南方。南方诸省的税收,又少于所谓的“外省”。
只是到了现在,赵朔建立新朝,要与汉人和蒙古人共天下,就没必要再制造汉人内部的区别了。
所以,赵朔让北方再享受最后一次优厚待遇,也就是北方免除一年租税,南方免除半年租税。
以后,南北方的税收,就完全统一了。
另外,八旗军的待遇,是和名下的土地租税挂钩的。朝廷免田地租税,八旗军的待遇就会降低。原来赵朔也一直是朝廷用钱粮补足,这次不过是进行重申而已。
赵朔的终极目标,是在有生之年,将八旗的待遇与名下土地完全脱钩,只拥有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田地。
军饷粮食装备,统一由朝廷供应。
要不然,八旗军占有大量的土地,还能自己收田地租税。赵朔活着的时候问题不大,赵朔去世之后再过几十年,可就不好说了。
当然了,赵朔免的只是田地租税而已,工商之税赵朔是不会免的。尤其是数额极大的矿税,是赵朔支持对农业减免税收的最重要的底气了。
另外,“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算是新朝新气象了。
这玩意儿其实是朱元璋发明的。
在历史上的元朝,圣旨上写的是“上天眷命皇帝诏曰”。如果是蒙古文直译成汉文,就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赵朔觉得,还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着比较顺耳,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不管怎么说吧,免税谁不爱啊!
在场的中都百姓虽然大都没有田地,但是要服徭役,或者交纳“免役钱”。
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场一片欢腾。
然后,杨惟中继续宣读了第二道恩旨。
他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天下大事,当以教育为先。从明年开始,大元内省,各县建县学,各州建建州学,各省建省学。并在其中各州县学内设小学,招收八至十二岁儿童入学。”
“大元外省,亦建学校。按照八旗官兵、国家官吏子弟两成,汉人蒙古人百姓五成,其他人三成的比例,招收学生。”
“小学学制三年,大元内省免除学费,大元外省汉人和蒙古人之外不免学费。小学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县学。县学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州学。州学成绩优异者,可升入省学。省学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国子监。县学、州学、省学,学费俱不减免。”
这其实,就是要在华夏内部,推行三年的免费义务教育了。
义务教育,当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对大元的统治是非常有益的。
在后世,普遍认为,第一个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普鲁士。
当时的普鲁士,怀抱着统一德意志的雄心,却受限于实力不足,难以如愿。面对这一困境,普鲁士朝廷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抉择:颁布了免费教育的政令。
全国上下厉行节俭,倾力投入免费教育的建设,致力于将每一名普鲁士儿童都培养为“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奋节俭的公民”。
免费教育一经推行,成效就非常显著。
论财富,高素质的国民迅速为国家创造出惊人的财富。
论军事,懂得民族大义的士兵甘愿为国效死,士气如虹。
此后,普鲁士大军势如破竹,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大业。
这一成功范例,自然引来列国争相效仿。
毕竟,若不紧跟步伐,便只能在普鲁士的强势崛起面前被动挨打。
简而言之,免费教育是一国走向强盛最根本的基石。推行免费教育的国家,所能激发的潜力将数倍于以往;而拒绝这一道路者,终将在历史的洪流中落后挨打。
其实,宋朝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只是不成功罢了。
在宋徽宗时期,蔡京任相,推行“崇宁兴学”,核心目标是重建并扩大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官学体系。
宋朝于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下令各州县设立“州县学”,实现“州县皆得有学,学皆有生”的普及教育目标,并在州县学内设置小学,百姓不分门第,皆可入学。
小学的教学内容,以基础文化知识为主,包括识字、习字、诵读经典(如《论语》《孝经》),兼授礼仪规范。
其经费来源,由朝廷拨付“学田”收入或地方财政支持,学生免缴学费,体现“公办”性质。
小学隶属州县学体系,由学官统一管理,优秀学生可升入州学、太学。
大体上与赵朔建立的教育体系是一致的。
不过,话说回来,宋朝和赵朔建立的大元,能是一回事吗?
受财政、师资和地方执行力度影响,宋朝许多地区的小学,未能持续运作。等到蔡京失势后,这套教育体系越来越荒废。
接下来就是靖康耻,这套华夏古代的“义务教育”就彻底不中用了。
赵朔则重新把宋朝义务教育捡起来。
宋朝办不到的事,赵朔能办到!
现在,他就要用三年的免费教育,奠定大元的长盛之基。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之君可以把免费教育的年限延长,五年,七年,甚至是九年!
“陛下圣明!吾皇圣明!”
“妙极!妙极!从今往后,我华夏无论贫富贵贱,天下孩童皆有书可读!”
“想不到……真想不到啊!微臣随陛下征战半生,竟能亲眼见证如此伟业!值了!臣此生无憾!”
“铸鼎!这是真正的铸鼎啊!大禹统一天下铸九鼎算什么,陛下的三年免费教育,将铸就我大元的文治昌明之鼎啊!我大元,威武!”
“对!我大元之功业,不仅远超秦皇汉武,即便是上古圣王尧舜禹也恐怕大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