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不是呢。”
陶安就附和著。
他们在人群里穿梭,便走到了惠民医局试点处。
虽是临时加盖的几间简陋房屋,却挡不住百姓们十足的热情,看著那里人排著队,组成一条长龙。
朱元璋觉得这个惠民医局真是办到实处上了!
解民间贫苦,救百姓之急,这是多好的事啊?
尤其在看到试点外面竖著的那块牌子上,写有“护军优先通道”六字时,他便好奇地走到了近前观看。
牌子的侧面,还有几行小字,上面写道:
“凡大明军户、老兵者,从此处进,诊金减半。
你们向大明尽忠,大明以你们为荣,护军爱军,自惠民医局做起。”
看到这上面的字跡时,朱元璋和陶安虽非军户,却也觉得一阵暖心。
“这些稀奇古怪的词儿,也只有駙马那个脑袋瓜能想得出。”
朱元璋觉得很欣慰,哪怕是这些小小的举动,都是他以前从未注意过,一直忽略掉的细节。
他有时候也在想,自己为啥这样宠爱胡翊这个女婿呢?
有些时候,看到这样的小细节,从细节处便可以知道人品如何,这大概也是一直信赖他的一大原因之一吧。
不多时,来了个著木头拐杖的老兵。
观他头髮已经斑白,麻布衣衫上尽都是补丁,著拐杖的那只右腿自膝盖处截肢,人也瘦的几乎能是皮包著骨头了。
在这老兵身边,跟著一个五六岁模样的小孙子,脑袋上扎著个冲天辫。
走到这块牌子前面,小孙子开心地在老兵面前蹦蹦跌噠,面露天真笑容道:
“爷爷,爷爷,李三爷说的那个给当过兵的看病之处,就在这里了。”
老兵显然不识字,全靠自己的小孙子才能知道牌子上面所写的內容。
他叫孩子把上面的字读一遍给自己听,生怕来错了地方,再遭人一顿白眼。
这时候,孩童特有的稚嫩清脆声音,就开始朗读起来。
“大明军户、老兵者,从此处进———“
孩童卡在了那里,挠著小脑袋,有些懊恼又无助地说道:
“爷爷,那个字我不会念。”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身边的陶安便开口提醒道:
“孩子,那个字念『诊”。”
“噢,从此处进,诊金减半。
你们向大明尽忠,大明以你们为荣,护军爱军,自惠民医局做起。”
孩童念完之后,双手恭敬执礼,向著陶安轻轻躬身表示感谢。
“多谢老先生教我这个字。”
陶安抚须笑著,遇到这样一个小孩,竟然知书达礼,这就很不简单啊。
他当即笑著,把手里这串葫芦递了过去,表达著自己的善意道:
“这串葫芦很甜,老先生送给你吃,不过最上面这一颗沾了老先生的口水,我要把它摘掉了再给你。”
说罢,陶安伸手摘去最上面那颗葫芦,餵进自己嘴里。
然后把葫芦稳稳噹噹交到孩子的手里,
“爷爷爷爷,我有葫芦吃啦。”
孩童高兴的又蹦又跳,一双长著长长大睫毛的眼晴,紧跟著一眨一眨,十分的活泛。
但他此时放眼看去,自己的爷爷眼里有泪,似乎正在盯著惠民医局试点在发。
“爷爷,你怎么了?”
老兵著拐,就站在那里,他的目光看了看惠民医局里的人来人往。
又看了看医士们忙碌的身影,其中一名年轻的医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又立即投入到诊治病症的过程中。
而后,他的目光收回来,重新落在这个竖著的牌子上,口中却在喃喃念著刚才孙儿念过的那句话:
“你们向大明尽忠,大明以你们为荣———
老兵一边念,激动地点点头,在眼泪將要夺眶而出之际,用袖角擦去了溢出的泪水。
“上位还记得俺们!”
“原来上位还记得俺们啊!”
他口中默念这些话,仿佛又想起当年那个夜晚,常遇春当时携带五千兵马夜袭太平府,自己先登城头,爬上云梯。
就在即將攀上城垛杀敌之际,突然右腿上挨了一刀,坠下城头后不省人事。
朱元璋看著这位激动地老兵,看他年纪比自己要年长,又口口声声称呼自己为上位?
他当即走过来,开口问道:
“老哥哥,你当年从过军?是在哪位將军的手下啊?”
老兵慢慢回过神来,看了他一眼,面色又逐渐趋於平淡,摆了摆手道: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不值得一提,不值一提。”
朱元璋当即便道:
“咱当年也从过军,隨徐达大將军征过陈友谅。”
听闻此言,老兵终於有些激动起来,他重新审视起眼前的朱元璋,看他气度从容,日子过的至少不差。
好在是身穿一身粗布衣,看著双方身份相差不大,能够说的上话。
这老兵见到了战友,立即便激动地道:
“俺叫王二虎,至正十六年时在常遇春將军手下,上位当时攻夺南京正到了关键时候,陈野先率领精兵据守太平府。
那一战,常帅带领俺们五千人马猛攻太平城,俺在快要先登城头之际被人砍了腿。
回来后,侥倖活了一命,倒是这条腿从此就丟了。”
朱元璋一听说这是二十几年前跟隨过自己的老部下,当即也是为之动容,就连眼睛都变得有些红了。
这样的老兵已然不多了,没想到今日在惠民医局试点前还能碰到,他当即激动道:
“那一战咱就跟隨徐达將军,在南京城外围战啊,咱们相距不远!
那时候的南京还不叫南京,也不叫应天,狗曰的元人给起的名字叫集庆,那帮狗日的元人!”
朱元璋骂到此处时,只觉得兴起,老兵也是想起了过往被元人欺辱的情景,激动地道:
“对对对,那帮狗曰的元人!
现在终於把他们赶跑了,咱们上位也登基做皇帝了,日子终於开始向好处走来了。”
朱元璋紧紧地点著头。
只是当他听说“日子终於开始向好处走来了”这句话时,心底里竟然觉得有些惭愧他只得激动地握著老兵的手,得紧紧的,声音和语气无比坚定地道:
“会好起来的,上位当了皇帝治理天下,咱们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今日出来,给了朱元璋许多的震撼,
也好像让他明白了一点道理。
一个荒凉的地方要想有人气,就得先有一个热闹之处做为依託,就比如惠民医局这样的地方。
能够源源不断的把百姓们引过来,才能聚集成杂市,然后吸引大家留下来,在此地居住,逐渐发展壮大。
想到此处,他立即拉著陶安又往回走:
“陶学士,咱对於重建北方重镇,又有了些新想法,咱们回去商討商討。”
朱元璋在这里找到了灵感,但胡翊却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这麻烦倒不是来自惠民医局,毕竟在接连几日的优化过后,惠民医局试点虽小,但五臟俱全,
已经颇有一点现代医院雏形的意思了。
胡翊忧虑的是另一件事一一肺癆的治疗问题。
这几日试点开办下来,诊治的病患是越来越多,但几乎没有收治到一个肺癆病人。
昨日虽有一个疑似是肺癆病的患者,赵太医拿不准主意,送到他这里来亲诊。
但胡翊亲自诊过后,发现病人的问题还是出在肺经,和肺癆病症其实没有什么关係。
惠民医局开办,医士层层筛选病人的另一个目的,便是为了根治肺癆症。
可到现在也找不到病人,又能怎么办?
胡翊想了想,决定还是得打直球。
那就乾脆出一个告示,对於肺癆病人,惠民医局免费为他们医治。
这个免费医治,当然也不是胡翊真的大发善心,造福於民,他就算想这么干,也得有银子才行。
这倒算得是个互惠互利的事。
肺癆这种病症极为难医治,且用药耗费的银钱也不少,普通人家根本就负担不起。
况且,实话实讲,就算负担得起,这也是绝症,几乎是治不好的。
也因此,民间甚至出了许多邪法根治肺癆病的荒唐事,比如父母亲要取儿子身上的一块肉,吃了就能治好肺癆。
甚至还有一种荒唐的说法,想要治疗肺癆病,得需要吃人血馒头。
这病症都已经把人逼到快要发疯的地步了,胡翊开了免费医治的法子,只要能够吸引人过来。
为其医治,便能够获得熟练度,
这也是他唯一能想到治疗此病的法子了。
之前想过用青霉素,但这东西实在是太难造出来,以现在大明的工艺水平和自己的那点办法,
还不知道要多少年。
反倒是给这些肺癆病患开方子,刷熟练度,理论上过程应该更快。
肺癆病又是个无底洞,让人钱来治,都知道治不好,应该是吸引不来太多人。
由此,才有了这个免费的想法,
太医院这一帮子,对於免费为人医治癆病持反对態度,
倒是张景岳、汪御医、白眾梅这几位给皇后娘娘医治过的,他们知道底细,坚决支持胡翊。
那些医士和其他太医们觉得,试点开了多日,医局才有一点收益。
若是免费为人治癆病,这几日的收益还抵不住免费一日的费。
大家都有些泄气。
办事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好在是胡翊有想法,他为属下们举了个非常简单和生动的例子。
要想產生收益,得先要攻破这个病症,倘若肺癆病症真的能够治好了,前期去的这些代价,
迟早会再赚回来。
这又算个啥?
他这才勉强说服了眾人,放出去了告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