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韩信的例子,萧何月下追韩信,並极力向刘邦举荐。】
【你以为刘邦就能直接拜韩信为大將军吗?】
【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军事行动,更是直接关係到刘邦的生死存亡。】
【韩信在当时默默无闻,既无名望也无显赫战绩,为何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必然与韩信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亲自验证其军事才能,才会拜其为大將。】
【《史记》虽未详述此间细节,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这才是刘邦最终下定决心任用韩信的关键。】
【假如刘邦对军事一无所知,能和韩信聊出来半点火吗?】
【刘邦敢直接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韩信,作为大將去统帅军队吗?】
【项羽可是一直在旁边虎视眈眈的。】
【这就好比韩信与纸上谈兵的赵括不会有共同语言,一个觉得太蠢,一个觉得太不切实际,他们只会互相嫌弃。】
......
永乐年间。
朱瞻基此时却是轻轻摇头。
他对后人所说的刘邦为何会任用韩信的原因还是存疑。
韩信並不是第一次被人推荐。
韩信捨弃项羽投奔刘邦后,负责经办粮草一类的事情,一直没受到重用。
即便是夏侯婴向刘邦举荐,刘邦也並没有觉得韩信有何特殊之处,韩信依然不受重用。
那为何夏侯婴推荐韩信,刘邦没有重用,而是等到萧何推荐,刘邦才会重用韩信呢?
是因为萧何地位比夏侯婴高吗?
朱瞻基觉得有一些这方面的原因。
萧何郑重其事地向刘邦推荐说,韩信乃是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並主张以高位相待以留住此人。
刘邦非常信任萧何,所以在萧何再三劝说下拜韩信为大將。
但更重要的原因,朱瞻基觉得是局势不同了。
彼时,刘邦麾下將士多为关东子弟,不愿远走他乡,於是在去汉地途中不少將士趁夜色逃离。
韩信亦是觉得自己不被重视,觉得刘邦並非明主,萌生去意,欲隨眾叛逃。
於是,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幕。
不过无论是何原因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刘邦最终不拘一格,重用了韩信。
而韩信也確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回报了这份知遇之恩。
想到这里,朱瞻基不禁点头赞同。
所以,纵观古代歷史,刘邦在用人之道上的高明与远见,確实令后世帝王难以企及。
......
嬴政此刻陷入了沉思,心中暗自揣摩。
他本以为刘邦是个无比勇猛的武將,或者是类似於他这样的雄主。
毕竟秦二世而亡,各种起义频发。
刘邦在这其中能够脱颖而出,必定是深諳兵法。
如今看来,是刘邦任用了善兵法的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