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更是连下西洋一事都取消了。
念及至此的朱棣,闭目沉思,手指不停地敲击著桌子。
这一世,无论是交趾布政司,还是旧港宣慰司,他都不可能放弃的。
在朱棣思考著对策的同时,一位身材挺拔,眉目分明的雄壮男子走入了武英殿中。
来人正是郑和。
虽然他是一位宦官,但是其脸上,並没有一般宦官那般的阴柔,而是一脸的英气。
“臣郑和参见陛下。”
朱棣睁开微闭的眼眸,看著面前俯身拱手的郑和,微微頜首。
郑和,原名马和。
洪武十八年,蓝玉,傅友德镇守北平府,当时在云南被俘获的马和,也一併来到了北平,並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其立下大功,他也因此赐予马和“郑”姓。
自此以后,郑和便成为他正式的名字。
作为侍奉了他二十二年郑和,深得他的信任,一路升迁,成为了宦官之首的內宫监太监。
至於为什么选取郑和出使西洋,他有著好几方面的考虑。
其一,也是关键的一点,郑和是他的心腹,对於郑和的秉性,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了解。
其二,郑和的能力出眾。这一切,都在靖难之役中有所体现。
懂兵法,有谋略,这样的人可不多。
其三,郑和的经验丰富。
其不仅有著建造船只的经验,还在永乐二年,前往了一趟东瀛,有著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够妥善处理好与他国的关係。
其四,郑和的身份特殊。
他信仰回回教与佛教,而在西洋一途中,多是信仰这两种教派的国家,有郑和在,沟通起来也更加方便。
事实上,也確实证明了他的眼光不错。
郑和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次的航行,不仅宣扬了大明国威,携带了一大批使臣返回大明。
而且,还携带回了大量的物资。
就比如以往,在大明要以粒为计量的胡椒,现在都已经不值钱了。
除了胡椒之外,还有著数不清的他国特產。
话说,下次他前往食肆的同时,倒是可以给店家带上一些。
朱棣一边想著,一边招呼郑和。
“三保,前来看看此物?”
“是,陛下。”
郑和说完,便缓步来到朱棣的跟前,从朱棣的手中,接过一张被捲起来的纸张。
与此同时,郑和的心中,涌现出一抹好奇。
陛下召集他来此的目的,似乎就是因为手中的纸张。
莫非,这纸有什么独到之处?
而隨著郑和將纸张摊开,一副清晰的地图,便出现在了郑和的面前。
略微打量了几息的时间,即使经过了大风大浪的郑和,此刻也有些控制不住脸上的神情。
他看到了什么!
一幅地图!
这不是普通的地图,而是一副完全超出了他想像的地图!
这海岸的轮廓,这地图上的国家一个大胆的想法,陡然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郑和深吸一口气,略微按压下焦躁的內心,双手有些颤抖著拿著手中的地图,声音颤颤巍巍地向朱棣询问道。
“陛—·陛下,不知此物是—
见郑和此等模样,朱棣微笑著说道。
“这是世界地图。”
回想起当初他第一次见到这副地图时的场景,朱棣便有些想笑。
当时他的状態,可比郑和好不了多少。
“世界——地图。”
对於世界这个词,郑和並不陌生。
其出自佛教《楞严经》,其中“世”指时间的迁流,包含过去,现在,將来,而“界”表示方位,包含东南西北上下等十个方位。
换而言之,世界地图就是囊括天下的地图。
“三保,你觉得这幅地图如何?”
“这—”
郑和的目光,再度落回了手中的地图之上,
他开始在地图上寻找他此行下西洋,所遇到了那些国家。
不出所料的是,这些国家在地图上一一標示了出来。
爪哇,满刺加,三佛齐,锡兰,古里而隨著郑和的回忆,记忆中的路途与眼前的这副地图,竟然一一重合。
这意味著什么,郑和最为清楚。
令郑和惊讶的不仅於此。
这副地图上面,所標註的不仅有他知晓的地名,还有一些他闻所未闻的地名,也在这副世界地图上有所展现。
“陛下,这副地图极为不凡。”“
对於郑和的肯定,朱棣笑而不语。
沉默片刻,朱棣的一番话让郑和愣住了。
“如此,那此图便赐予你了。”
郑和猛然抬起头,不想相信地看向朱棣。
“陛———·陛下,您说什么,將此图赐予我,这———”
郑和连话都说不好了。
在他看来,他手中的这幅图可是无价之宝。
就连洪武二十三年的《大明混一图》都无法与眼前的这副地图相比。
其上面不仅標註了他所已知的各个国家势力,甚至,一些未知的地方,也都一一標註了起来。
就例如大明的东方,隔著一片汪洋的那块土地。
虽然他不確定,那些位置的地方是否確有其事。
但是,通过目前已知的那些地方,还是可以推断出,这个地图很大概率是真实的。
如此说来,那他以后出行,就不再在是摸索的状態,而是可以参考这幅地图,进行有跡可循的探索。
“没错,这副地图现在就是你的了。”
对於地图一事,现在的朱棣倒不怎么放在心上了。
他有著复印机,也就代表著有了取之不尽的地图。
况且,凭藉现在他与店家的关係,向店家实时更新地图,想来问题不大。
郑和当即按耐不住心潮澎湃,俯身拱手向朱棣恭敬地说道。
“多谢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