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號称“天下第一行书”,作者是书圣王羲之。
真跡据说是给李世民陪葬了,现在留下的,大多是一些临募本。
这也是张泊向李承乾提及此事的原因。
如果可以的话,让李承乾拍几张《兰亭集序》的照片回来,当个收藏品也不错。
不过,很显然,李承乾对於这个消息也是十分的意外。
“店家,你是说,父皇会得到《兰亭集序》!”
李承乾可是清晰地知晓父皇对於书法的喜好,尤其是对王羲之的作品。
这些年,父皇网罗天下王羲之的作品,每得一件真跡,必然视若珍宝,閒暇时光便会临募一番,细细体会其笔法意境,在领略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边,唯恐有失。
不仅如此,父皇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习王羲之的风气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
而如果让父皇知晓了《兰亭集序》的所在,恐怕父皇会发疯吧。
李承乾努力地平復了一番激动的心情,对张泊刚才的问题予以回復。
“店家,父皇並没有获得《兰亭集序》。”
“这样啊。”
张泊低首沉思起来。
如果李世民没有拿到《兰亭集序》,那是不是意味著这下子,张泊也有些按耐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
那可是《兰亭集序》的真跡啊。
据张泊所知道的,现在临募版本中,最好的一版,就是唐高宗时期冯承素临募的版本,又称神龙本。
而这一版本,现在就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在张泊兴奋的同时,一旁的李承乾询问道“店家,莫非你知晓目前《兰亭集序》的所在。”
张泊点了点头。
因为《兰亭集序》对於王羲之本人来说,同样异常珍贵,因此他將其视作传家之宝。
所以他就將《兰亭集序》留给了他的子孙后代。
传至第七代世孙智永和尚时,他將《兰亭集序》留给了弟子辩才。
辩才同样知晓《兰亭集序》的珍贵之处,於是他便將《兰亭集序》藏了起来。
之后李世民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这个消息,便派人索取,但是辩才直接装傻充楞。
李世民见状也是派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的模样,与辩才接近,伺机取得《兰亭集序》。
待到两人关係亲近之后,萧翼便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在辩才和尚面前钓鱼。
然后辩才成功上当,说出了《兰亭集序》真跡一事。
萧翼藉口不信,辩才於是取出兰亭集序交给萧翼欣赏。
在確认完是《兰亭集序》后,萧翼二话不说,直接將之收了起来,与此同时拿出了李世民的詔书。
这下子辩才还能说什么呢,后悔已经无用,自然是吃了哑巴亏。
“高明,我確实知晓《兰亭集序》的踪跡。”
“不知其在何处?”
“其在永欣寺的辩才和尚手中。”
永兴.
这两个字使他当即想到了一位人物。
永兴县公虞世南。
“店家,不知你可曾听过永兴县公虞世南的名號。”
虞世南!
这名字张泊可是不陌生。
因为虞世南在大唐的身份地位可不一般。
他是当年秦王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时的十八学士之一,同僚中有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寧,孔颖达等在歷史上留下赫赫威名之人。
而且,虞世南本身也不一般,其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二十,较之秦琼还要高上少许。
其在书法上成就颇高,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虞世南也是位歷史留名的人物。”
“那店家,不知永兴县公与这永兴寺是否有什么关联。”
“高明,虞世南確实与永欣寺有些关联,当年虞世南曾经跟隨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和尚学习书法,算是学习到了正宗的二王书法,而辩才和尚,乃是智永和尚的弟子。
严格来说,虞世南与辩才和尚应该可以算作是师兄弟的关係。”
听完张泊的解释,李承乾也是一脸惊异。
万万没想到,永兴县公竟然还有著这么一层关係。
“那永兴县公可否知晓《兰亭集序》的存在。”
“应该不知,毕竟无论是智永还是辩才,都知晓此物的重要性,万万不可外泄。”
“这样啊,如此,那我应该可以通过永兴县公来获取《兰亭集序》。”
张泊摇了摇头。
“高明,没有这么简单的,毕竟歷史记载,你父皇可是去问辩才討要了几次,都没有结果,如果想要从辩才手中拿到《兰亭集序》,恐怕得付出一些东西。”
“店家,你的意思是.”
在听完张泊的讲述后,李承乾不自觉的点了点头。
確实,此事大有可为。
“高明,除了这件事外,我恐怕还有一件事要麻烦你。”
在得知了张泊所要做的事情后,李承乾没有犹豫,应承了下来。
这对於他来说,並不是一件难事。
隨后,李承乾告別了张泊,踏上了回去的行程。
隨著眼前一阵变换,李承乾已然身处光天殿的殿前。
光天殿作为他的寢宫,平日里很少有人会前来,这也是李承乾將前往后世的地点放在光天殿的原因。
看著电动三轮车后面的冰柜,李承乾吩咐侍从,將冰柜搬入殿中。
这时候,殿外一个身影正在向著光天殿急速跑来。
“兄长,兄长。”
听到这声音,李承乾就已经知道来人是谁了,正是他的九弟,稚奴。
李治跑至身前,看著侍从们正在朝著殿中搬运著一个四四方方的白色物体,眼中充满了好奇。
“兄长,这是何物?”
“这是冰柜,至於具体作用吗,待会你就知晓了。”
李治有些懵懂地点了点头。
看到侍从將冰柜放到殿中,李承乾便根据店家的指导,开始安装。
李治跟隨著李承乾走入殿中,这时候,他也是想起了来此的目的。
左右观望了一番,隨后开口说道。
“兄长,武姐姐与雄英在不在?”
原本他一个人,身在宫中,无人陪伴,甚是无聊。
但是武姐姐与雄英的出现,给他无聊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光彩。
武姐姐,原本是应国公武士的女儿,但是在应国公死后,她与母亲被迫无奈,搬来长安。
对於武姐姐的遭遇,李治十分同情。
而且,不知为何,他在与武姐姐相处的时候,心中会升起一股愉悦之感。
至於雄英,听兄长说,那是他一位友人的儿子,能够被兄长称作友人,想来也不是泛泛之辈。
在他与雄英相处的这段时间,发现其確实身份不凡,兴许是两人年纪相仿的缘故,这就使得两人之间也有著不少的共同话题。
这段时日对於李治来说,可谓是母后离世后最快乐的时光。
李承乾听到了李治的问题后,擼起了袖子,看向了手中的手錶。
李治看著眼前的这一幕,脸上倒是极为淡定。
那块名为手錶之物,他也有一块。
较之日虽然有所差异,但是无疑更加方便。
李承乾看了一眼时间,便开口说道。
“他们两人恐怕在跟著先生学习吧。”
虽然他从李治的语气中听出了他的这位九弟貌似走上了和歷史上一样的道路,但是这对於现在的李承乾来说,这都不是问题。
如果,他之前真的卸任了太子之位,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稚奴与武则天相见的。
搞不好,就会重蹈歷史的覆辙,
但是如今,他依然是大唐太子,那他就有把握压住武则天。
至於稚奴的话,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