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难道你忘了,建文帝编撰的《太祖高皇帝实录》,之后老爷子在永乐元年又再度编写过,至於《明史》,想来应该是与前朝的《宋史》与《元史》一般。”
“喷,不会真是史书吧,那我可得瞧瞧。”
朱高燧饶有兴致地看著二哥手中的手机。
他从二哥的口中知晓了这位店家是来自后世,那么这手机上的这两本书,岂不是记载了他大明的事跡。
不仅有过去之事,还有未来之事。
“嘿,老三,还真是史书,一开始就是祖父的《太祖高皇帝实录》。”
“二哥,別看洪武朝了,那都是之前的事了,快点往后翻,去看老爹的实录,难道二哥你不想快点知道,永乐朝发生了哪些事吗?”
“对哦,我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都给忘了。”
被朱高燧一提,朱高煦也是猛然惊醒。
隨后开始向后翻阅。
很快朱高煦就看到了他想看的內容。
“太宗文皇帝————老三,这不会说的是老爹吧。”
“嗯,这倒是很有可能,別忘了,老爹和李世民在某些方面极为相似,所以,老爹很有可能会效仿唐太宗李世民,给自己取这么一个庙號和諡號。”
为了一探究竟,朱高煦毫不犹豫地点开了太宗文皇帝实录。
“嘿,还真是老爷子,我来看看老爹在年轻的时候干了啥事。”
“二哥,之后再看了,我现在很好奇,永乐五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哦,对对,差点忘了这茬。”
朱高煦快速地向后翻阅,很快就到了永乐五年。
“来,让我看看,永乐五年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
“喷,与我料想的那样,大明与安南的战爭,不出意外地贏了,我就说嘛,安南那破地方,怎么会是我大明的对手,哼,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竟然敢对我大明动手。
嗯,安南改名交趾,设立三司,看起来算是正是纳入我大明的版图了,喉唉,只是可惜了朱能。”
谈及朱能,朱高煦的脸上倒是罕见地流露出些许感伤。
本来大明进攻安南,是完全没有什么悬念的,但是成国公朱能,他靖难之役的好战友,他的支持者之一,竟然在远征安南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去世了。
晃了晃脑袋,將悲伤的心情忘却,朱高煦又查看起下面的內容。
只片刻的功夫,朱高煦就看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无以復加的消息。
瞬间,朱高煦头上的豆珠如雨点般滚落,手掌一松,手机“眶当”一声,跌落与地面之上。
“二哥,二哥,你看到什么了?”
看著二哥露出如此神情,朱高燧从地上捡起手机,看向手机上的字体。
隨著朱高的查看,很快他的反应就和朱高煦如出一致。
因为他在手机上看到了这么一句。
“乙卯,皇后徐氏崩。”
有些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朱高燧的目光看向身旁的朱高煦。
“二———二哥,不会吧,娘应该不会有事吧。”
朱高煦瞬间清醒。
“走,老三,带上锦盒,我们即刻去宫里一趟!”
“好!”
朱高燧也没有犹豫,跟著朱高煦前往了宫中。
永乐五年,夜晚的紫禁城,
虽然已经亥时,但是如今已经四十有七的大明皇帝朱棣,却依然在处理著政务。
即使现在有了內阁,但是內阁仅有提议之用,最后的决策,还得他来。
揉了揉略微发酸的眉间,朱棣不由得想起了他的老爹,大明的洪武皇帝朱元璋。
他从小就敬仰老爹,无论是行军打仗这一方面,还是后来登上帝位,凡事亲力亲为这一方面,他都一直將老爹当成了自己的榜样。
为了效仿老爹,他也是事事都亲力亲为。
不过,予显然,他做不到老爹那般乐此不疲的处理政务。
他与爹还是相差甚远啊。
朱棣略微感慨了一番,便再度睁开眼眸,看向龙案上刚刚从云南发回的战报,嘴角露淘了一抹笑容。
目前看来,大明对安南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下一步,就是派遣官员前往安南去亨里布政使司了。
至於派遣哪些官员,朱棣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就在这事,一位年逾四巡的宫装妇人端著一个木质托盘来到殿中。
“陛下,身体要紧,这是臣妾熬製的宿粥,来吃一些吧。”
“妙云,辛苦你了。”
看著眼前这位已经青春不再的妇人,朱棣的眼中透露著限的温情。
他想起了两人初识时的场景。
那是洪武五年的一个早晨,妙云进宫侍奉母后,然后就与他遇上了。
那年他十二岁,妙云十岁。
之后一切水到渠亢。
洪武九年,妙云成为了他的燕王妃。
从他们相识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五个年头,他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来到今天这个地位,他的这位皇后,对他帮助甚大。
在他担任燕王的二十余年,帮助他將內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使他能够在外一心一意作战,不用担心家中之事。
在靖难之际时,帮助高炽抵御南军进攻,这才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力挽狂澜,
在他登上帝位之后,不仅时刻提醒自己抵政时候的问题,还能够提淘各种卓有亢效的建科,帮助他教导诸子,管理后宫政务。
在朱棣看来,他的这位皇后,较之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以及他的母后,也是不湟多让。
“妙云,你不用亲自来,吩咐宫人一趟就行了。”
朱棣起身,去接徐妙云手中的木质托盘。
“臣妾也想藉此看望看望陛下。”
朱棣的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接过徐妙云手中的托盘,却发现,他的这位皇后的手是异常冰冷。
“妙云,你的手—”
“陛下不用担心,太医已经艺过了,不是什么大问题。”
“这样啊。”
朱棣眉头微皱,不知为何,他心中总有些淡淡的不安。
这种感觉真实好久不曾有过了。
“陛下,粥还需儘快喝。”
“好。”
就在朱棣准备喝粥之际,门外却传来了宦官稟企的声音。
“陛下,汉王殿下与赵王殿下在殿外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