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內阁与军机处
“高明,店家说的確实不错。”
一道熟悉的声音在农家乐门口方向响起。
李承乾转过身子,就见到一人微笑著走进食肆,正是大明的太子朱標。
见李承乾注意到自己,朱標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高明,许久不见啊。”
“確实,已经有数十日未见了。”
说话的功夫,朱標已经来到了石桌边坐下。
“高明,不得不说,咱们两人之间確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有一个能力出眾的弟弟。
你的弟弟李治,將大唐带上了巔峰,我的弟弟,朱棣,將大明带上了巔峰。”
一旁的张泊之前倒是没有注意到这一切,如今听到朱標的说法后,脸上也是露出了玩味的神情。
確实有点意思。
“事实上,与刚刚店家说的那样,如果你想要放弃太子之位的话,並不是这么容易的首先,你的父皇就没有同意此事。因为,换太子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以往的各种太子,一旦没了太子之位,下场你也是知道的。
其次,高明,你还並未將此事拿到明面上去说,一旦將之拿到明面上,你就会发现,
不仅是你父皇不会同意,朝臣都不会同意,恐怕,你的亲弟弟李治也不会同意。
他可还不知道,他的大哥,放弃太子之位,为了扶持他上位一事。
现在的他,可是仅仅只是一个八岁的孩童,他能接受的了这一切吗。”
李承乾轻嘆一声。
他之前並未將此事告知稚奴,心里面想的是为了稚奴好,如今看来,是他有所疏忽。
“高明,还有一点,你知道为何你父亲与我四弟在登上皇位之后如此励精图治吗,就是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经过非同一般途径上位的,因而在上位之后,会迫切地想要建功立业,来证明自己不比之前的继承人差。
这对於我们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李治与四弟的功绩珠玉在前,我们身为大哥,肯定是不能比他们差的,这对於我们来说,也算是一份激励,將之店家的帮助,我相信,你会比歷史上的李治做的更好。”
朱標的解释,终於令得李承乾神情一松。
他算是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朱兄,谢谢你了,接下来,我便打算重新担任大唐太子,不过,之后有问题,恐怕还得向你请教。”
“高明,咱们都是辅政五年的太子,可没有什么值不指教的。”
李承乾笑著摇了摇头。
朱標较之他年长十岁,待人接物以及其他处理政事方面,毫无疑问较之他更加优秀。
就比如现在,对方已经可以单独处理国家政务了。
见两人的谈话已完,张泊將一瓣西瓜递到了朱標的手中。
“店家,这西瓜可是极为不错,不知可否还有,我想带回去一些给雄英尝尝。”
“有,待会我出门去买上一些,让你与高明稍一些回去。”
“那就谢谢店家了。”
“多谢店家。”
李承乾与朱標两人齐齐向著张泊表达了谢意。
“对了,朱兄,雄英近况如何。”
“一切安好,不过最近,娘前往了西汉,爹前往了明末,我忙於处理政事,因而,我便將雄英带回了太子府。
朱雄英回到了太子府?
“朱兄,我有一事,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店家儘管说便是。”
“朱兄,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仅仅是雄英一人染上豆疾,周围人都没有如此病症。”
朱標眼神一凝。
“店家,你的意思是,有人想要害雄英?”
“额,这个也不確定,但是后世有一种说法,可能与朱允之母吕氏脱不开干係。”
吕氏朱標单手托腮,面露沉吟之色。
吕氏原本是他的侧妃,后来在正妃常氏死后,这才在洪武十一年被扶成了正妃。
两人倒是一直相敬如宾,而且,她一直待雄英不错。
难道真的是她对雄英出手?
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是朱標准备就此事调查一番。
“行,店家,此事我已知晓,我会將这一切调查清楚的。”
一旁的李承乾在这时候开口。
“朱兄,你看这样如何,將雄英暂时放在我大唐,如今雄英的年纪与稚奴相相仿,刚好可以与稚奴作伴。”
李承乾的建议令得朱標眼前一亮。
如果要调查吕氏的话,那雄英的去处就是个问题,毕竟才八岁,需要有人照看,他平日里也没有什么时间。
而如今李承乾的建议也算是给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如此,那便多谢高明了。”
“不碍事,我还要感谢你呢。”
看著两位太子达成了py交易,张泊不再多言。
给朱標倒上茶水,张泊注意到了朱標似乎黑眼圈有些重。
“朱兄,你最近似乎精神不佳啊。”
“那是因为最近的事情有些多,因为店家你之前告知我的空印案与郭桓案,所以我回到了大明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
空印案自不必多说,经过这些日子锦衣卫的盘查审问,已经有数千人落网,毫无疑问,没有一个人冤枉。
至於郭桓案,还没有发展到歷史中记载的那种程度,只是有了一些苗头,因而,最终的涉案人数並不多,可以说是敲山震虎吧。
除了这两件事情外,之前的宝钞计划也在稳固的推进中,旧的宝钞已经差不多回收完成,確实如店家你所言,贬值严重,至於新的宝钞,已经製作完成,不日即可发行。
当然了,还有店家你之前与父亲说的那个航海计划,目前也在筹备中,不过因为钱財都投入到宝钞计划中,所以暂时没钱,因而,需要等宝钞发行完成后,才能继续推进航海计划。
另外,爹已经让云南的蓝玉与傅友德返回应天,不多时,恐怕我大明就要对北元动手了。”
一旁的李承乾,即使之前知道大明的情况,此刻,在听完朱標的讲述后,脸上也还是带有惊嘆之色。
大明的国情与大唐截然不同。
之前大明虽然有著宰相,但是经过后来的一些事情,导致流传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便是洪武皇帝可以一手统揽全局,使得皇帝的权利达到顶峰。
坏处也是显然易见的,就例如现在,大明的太子朱標接手了大明的政务,肉眼可以看得出其这段时间的弹精竭虑,有些憔悴。
恐怕现在朱標要处理的政务恐怕较之他的父皇,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