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官职体系主要分为:中央官职、地方官职、军事官职和爵位晋升四部分。
军功爵分为二十级,由低到高分別为:
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即大良造)、駟车庶长、大庶长、关內侯、彻侯。
军功爵位的高低,不仅仅关乎钱財、土地,更和军事官职紧密结合。
其中四级爵位不更是一道坎,可免除更卒徭役。
后边九级爵位五大夫又是一道坎,不仅能免除徭役,还能纳妾抵罪,岁俸450石,享税邑。
九级之上,一级一重天。
十级的左庶长就能统帅一军,躋身卿阶层。
十六级的大良造就能总揽军政,享封邑。
商鞅就曾担任大良造一职,总揽军政,后边官职细分,这才脱离出来。
军事官职由低到高分別为基层军官:伍长、什长、屯长、百將、二百五主、五百主。
中级军官:校尉(负责特定战术单位的军官)、都尉(独立指挥一支部队的军官)。
高级將领:裨將军(副將)、將军(战时临时任命的最高统帅)。
只有爵位达標,方可任职军事官职、
且爵位仅凭军功授予,不分阶级或出身,宗室无军功者不得继承爵位。
確立“相国必起於郡部,猛將必发於卒伍”的晋升原则。
地方官职同样稜角分明,有一套显著的上升体系。
里一级:里正。
乡一级: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诉讼赋税)游徼(掌巡查缉盗)。
县一级:县令县长(万户称令、万户以下称长)县丞(县令副手)县尉(负责治安、徵兵和军事行动)狱猭。
郡一级: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负责郡內军事、治安和徵兵)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守及其他官员)。
除去这三部分外,剩下的就是坐落在咸阳的中央官职。
分別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僕、延尉、典客、宗正、治栗內史、少府。
九大部门各司其职,统筹方向都为不同。
在这九大部门之上,则是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国尉(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武官的考核、任免,以及军政军令的发布)。
相国(又称相邦,百官之首,总理全国政务。)
这套严密而高效的官僚体系,商鞅虽没有命名,但已经隱隱有了『三公九卿』制的雏形,架构基本定型。
也是秦国能从西部边陲小国,到如今虎视天下一流强国的关键制度保障。
国尉一职原由贏虔担任,今嬴駟一出手就提拔余朝阳为国尉,重视之意可见一斑。
隨著四人席地而坐,这场关乎秦国未来走向的交谈正式拉开帷幕。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要先搞清楚。
余朝阳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从而以伤亡八百零九人的代价,拿下这五万魏军的!
简直闻所未闻,震古烁今!
哪怕孙子再生,也莫过於此了吧?